刘卫东: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参编信息部 | 发布时间:2021-07-05 | 25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主要平台,事关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七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 2020 年底,我国与 138 个国家及 31 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近 20 个国家编制签署了合作规划,与法国、意大利等 14 个国家建立了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成功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多层次、复合型国际合作框架正在形成。根据“中科连通性”指数分析结果,2019 年该指数为 43.04,比 2013 年提高了 86.5%,比 2017 年提高了 10.6%。这表明“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走过了启动时期的高速发展阶段,进入稳中求进的新阶段。目前,各领域进展日趋均衡,但仍然有较大差异,特别是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相对滞后。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从国际看,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遭受重大打击。逆全球化、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泛滥,大国间竞争博弈加剧,地缘政治冲突增多。新旧矛盾交织,大幅度提高了全球合作的难度,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走向。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将更加复杂,政治生态进一步恶化。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时期,传统动力减缓,新兴动力处于“襁褓”之中,稳增长、保就业的压力加大。另外,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尽管形势复杂,但“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面没有变化。我国仍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国家之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每年经济增量巨大,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是世界上最大消费市场,是世界上多数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世界需要中国、离不开中国。利用好这个优势,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获得合作国家的口碑,就能化危为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根据新的形势,“十四五”期间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民心相通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心相通不是锦上添花的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基础性、先导性工作。遵循“丝路精神”做好民心相通工作,让沿线国家人民充分认识并认可我国的文化观、价值观和发展观,才能共建“万邦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让我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处于有利和稳固的位置。当前,民心相通工作尚没有被置于优先地位,统筹力度弱,部门各自为战,且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

民心相通具有复杂、深入、面广的特点,也具有充分的竞争性与斗争性。民心相通工作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开展的,而是在复杂的国际竞争和地缘政治格局中进行的。应提高认识、系统谋划、强化统筹,协调好科教文卫等部门、重点省份、大型企业和民间组织等多元主体,制定专项规划,加强政策引导,调动各方资源,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地推进民心相通工作。应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利用增量资金引导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设立多个民心相通专项基金。坚持“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的形式,推动形成“一带一路”民心相通领域的资金保障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

刘卫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