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礼:金融助力“一带一路”应对新挑战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参编信息部 | 发布时间:2022-07-10 | 245 次浏览 | 分享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资金融通让“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动力更足。自 2013 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银行业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从初期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已逐步转入精耕细作的“工笔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资金融通的重要支撑作用,以金融力量助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持续深化与共建国的务实合作。截至 2021 年 6 月末,共有 12 家中资银行在 47 个“一带一路”共建国设立了 139 家一级分支机构,8 家中资保险机构在 9 个“一带一路”共建国设立了 16 家机构。

2013 年 9 月至 2020 年 12 月,中国信保累计支持对“一带一路”共建国的出口和投资 11900 多亿美元;基础设施更加互联互通,中资银行支持“一带一路”项目 3000 余个;民生改善力度更大,我国支持的“一带一路”项目为合作伙伴国带来 30 多亿美元税收,为当地创造 33 万个就业岗位。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不断深入,不仅有效缓解了“一带一路”国家融资难的问题,为共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也为世界共同发展拓展了新空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蹄疾步稳,把握机遇迎挑战

(一)准确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新机遇

中国经济稳定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一带一路”合作奠定坚实基础。面临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胜利,2020 年 GDP 实现 2.3% 正增长,2021 年 GDP 更是实现了 8.1% 的正增长,经济发展态势不断向好。立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和进一步开放政策将加速全球经济复苏,中国经济发展将惠及其他国家,为“一带一路”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中国金融业综合实力较快提升,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统计,2016 年末,中国银行业资产总规模已超过欧洲和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业体系。截至 2021 年 6 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为 336 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一。2017 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二。2021 年上半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 2.7 万亿元。在 2020 年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中,债券和股票融资占比达到 35.9%,中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市值已居全球第二。中资银行业保险业可发挥全球经营优势,联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积极搭建跨境金融服务桥梁,继续助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深化多边合作、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发展契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正式落地后将成为我国推行全球化、稳定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又一重要阵地。《中欧双边投资协定》(BIT) 也在持续推进中,协定达成后将积极促进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推动中欧经贸合作深入发展。多双边协议的签署,将为“一带一路”发展开拓新的空间、注入新的动力。

发展绿色金融,为“一带一路”建设带来广阔前景。当前,部分“一带一路”国家应对环境污染与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压力日益显现,推动绿色发展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银行保险机构可以通过多种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提供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需求相匹配的绿色金融供给,积极发展绿色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沉着应对“一带一路”发展新挑战

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势头依然不稳定不均衡。2021 年全球经济呈现“强反弹、弱复苏、不同步”的特点。同时,由于疫苗接种速度、自身经济结构以及政策力度差异,不同经济体的复苏呈现“梯度效应”,发达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复苏进程出现进一步分化。此外,疫情发生以来,发达国家纷纷推出超级经济刺激计划,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张 102%,欧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 76%,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超 30%。超宽松政策对抗击疫情、稳定经济、保障就业和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过度刺激政策会出现边际效应递减、难以持续,而且产生巨大外溢效应,推高全球债务规模。

国际政治格局日趋严峻复杂。部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加速崛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全球竞争加剧,打破国际力量对比旧的平衡,国际形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加剧。与此同时,全球化遭遇逆流,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世界格局调整的背景下,部分国家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思潮抬头,逆全球化态势显现。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对外投资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从舆论、行动和规则等方面进行多重遏制。

“一带一路”国家债务风险水平不断攀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计,2025 年全球宏观杠杆率将达到 270%,债务和经济增长缺口进一步拉大。世界银行 2021 年 8 月发布的 73 个低收入国家中,有 34 国已陷入外债危机或面临高外债风险。随着 G20 第一轮缓债落实完成,部分国家主权偿债压力在短期内得到缓释,但并未得到实质性削减,申请缓债导致的债信评级下调将使债务国获取国际融资更为艰难。

环境和社会风险显现。近年来,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和监管当局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碳排放及可再生能源等问题,对境外项目的环境和社会影响日益重视,进而对银行机构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 (ESG) 能力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一些非政府组织对中资银行在境外贷款项目的投诉时有发生且呈上升趋势,对业务经营产生直接影响,处理不当还可能产生声誉风险,甚至引发风险传染。这要求中资银行对绿色金融、ESG 标准等高度重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国际社会树立良好形象。


二、谋篇布局,书写合作新篇章

进入新发展阶段,共建“一带一路”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机遇。银行业保险业将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进一步加强双边合作、多边协调,放大开放、包容的优势,通过多元、开放、可持续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机制,继续巩固“一带一路”发展势头,为共建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服务畅通国内大循环,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银行保险机构要着力服务“走出去”中资企业和重大项目。对外持续扩大开放,对内加速推进产业升级,有效支持国内供给侧改革、产业链转型升级,着力孵化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对双循环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支持“一带一路”重大项目。要着力打造跨国产业链分工。充分发挥各国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禀赋、生产技术、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差异化支持构建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产业链的上下游分工体系,促进产业链、价值链有机衔接,建立均衡、共赢的合作关系。要着力推动贸易畅通发展。支持对外贸易发展,保障货物进出口通畅,支持企业开辟贸易新通路、拓展市场新空间,服务企业建设海外仓,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

(二)建立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体系

银行保险机构要发挥好信贷、基金、债券、保险等的协同效应,推动创新可直达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工具,提高金融支持的可持续性,提升共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潜力。要发挥好“一带一路”开放包容的优势,可积极考虑同国际组织、外资金融机构开展全方位合作,持续提升“一带一路”金融服务能力。要发挥好创新引领效能,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充分利用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发展。

(三)推动引领绿色金融发展

银行保险机构要统筹好资金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丰富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的研发,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可持续发展。要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及标准制定。积极分享绿色金融最佳实践,共同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产品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要积极探索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逐步开展风险分析和压力测试,探索制定差异化政策支持绿色信贷业务开展。要加强银企合作,共同防范项目环境和社会风险。将环境和社会风险识别、评估、防范纳入投融资决策框架之中,并考虑以适当方式进行公开披露;密切关注东道国环保和能源政策变动,引导“走出去”企业及时做出必要调整。

(四)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银行保险机构要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全面提升风险的主动和全周期管理水平,持续加强国别、行业等集中度管理,提升精准监控和管理水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相关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协同应对主权债务风险,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和信息共享,完善主权债务全口径统计、动态监测、及时预警、统一管理,推动形成主权债务风险管理的制度性安排。

(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在这一背景下,应通过多渠道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机制更具平衡性和包容性。要充分发挥 G20 在协调全球宏观政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内的国际多边机构共同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建设。要进一步发挥银联体、“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等区域性合作机制和平台的作用,加强在绿色金融、金融科技、债务可持续性、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等领域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帮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与全球化进程,更多反映“一带一路”国家声音。

立足新形势、启航新征程。银行业保险业要继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循环体系,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向着更加包容、绿色、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前行。


【作者简介】

周延礼,曾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党委副书记,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