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怎样实现“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参编信息部 | 发布时间:2022-07-05 | 239 次浏览 | 分享到:

首先要祝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首届学术论坛的召开。今天,就这个主题,我谈三个观点。

一、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2010 年我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 年我国贸易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2014 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超过美国,变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均 GDP 可以超过 12695 美元,变成高收入的国家。作为第一大经济体或者按市场汇率计算的第二大经济体,又是第一大贸易国,而且将是高收入的国家,理应与其他高收入国家一样,对世界的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二战后,高收入国家在国际上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各种发展的帮助,成立了像多边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开发署,也有双边的美国的国际发展署、英国的国际发展合作部等。这些机构的宗旨就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在资金方面,已经贡献了 4.7 万亿美元。

作为新兴的大国,中国可以选择按照现有的大国的做法来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但是,二战后,近 200 个发展中经济体中,从低收入进入高收入的到目前只有两个经济体,一个是韩国、一个是中国台湾,“十四五”期间中国大陆将是第三个从低收入进入高收入的经济体。1960 年的 101 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到 2008 年只有 13 个变成高收入经济体,其中 8 个是原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很小的西欧周边的欧洲国家,比如,西班牙、葡萄牙、希腊,以及石油出口国,另五个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从发展经验来看,即使发达国家提供了很多帮助,意愿很好,但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直陷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状态。

我们现在作为新的大国,要承担国际发展责任,就必须了解为何过去的发展援助效果不佳,怎么能够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真正有帮助。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效果不佳,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开展的国际发展合作主要集中在人道主义的健康、教育、人权和政治透明等方面。这些项目出发点虽好,但不能解决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瓶颈问题。发展代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劳动者必须有就业。如果只改善健康和教育状况,没有改善就业状况,贫困问题就无法消除。

从中国经验看,“要致富,先修路”。对于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从基础设施建设抓起。这也是为何 2013 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抓手,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来构建命运共同体。


二、为什么“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得到广泛响应?

截至 2021 年 10 月,已经有 147 个国家和 32 个国际机构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备忘录。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发展的愿望,所有政府领导人都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想法。而且,中国经验很有说服力。二战后,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人均 GDP 还不足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数的三分之一。经过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快速发展,按市场汇率计算,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又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而且很快就会变成高收入国家。目前,高收入国家只占世界人口的 16%,如果中国变成高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将翻一番以上。此外,我们提出的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抓手实现互通,构建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也符合其他国家的诉求。


三、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倡导的新结构经济学认为,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按照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按照比较优势发展,能够有最低的生产成本,但是,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是总成本,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取决于基础设施的好坏,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往往是受限于基础设施落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要真正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应该针对伙伴国家基础设施的瓶颈来构建,这需要共商,以实现共赢,才能够帮助“一带一路”伙伴国家最快速地增加就业、出口和税收,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当前,我们还共同面临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是绿色环保的。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按照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仅在亚洲国家,从 2016 年到 2030 年,资金投入就需要 26 万亿美元。拉丁美洲、非洲的基础设施的欠账也非常巨大,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瓶颈的消除,不是一个国家能够承担的责任。我们应该以开放的方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跟世界上其他发展机构、其他国家一起合作。


【作者简介】

林毅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共同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