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兵 朱西湖:“一带一路”建设十年成效、经验与建议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参编信息部 | 发布时间:2023-07-20 | 44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一带一路”建设十年来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夯基垒合、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一步步走深走实,硕果累累。党的二十大高度评价了“一带一路”的十年建设成果,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一)推动全球稳定和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时,世界经济仍未走出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后机的阴影。彼时受到重创的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自顾不暇,收缩了全球资金投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也因为资金缺口陷入了发展困境。“一带一路”提出“五通”,为共建国家提供了经济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十年后,“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的规模最大、参与方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国际合作倡议,也是融合了合作理念、合作机制、合作行动“三位一体”的对外合作举措,带动各国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减少贫困和经济复苏。

“一带一路”倡议拉动了近万亿美元的投资规模,形成了3000 多个合作项目,为当地创造了 42.1 万个就业岗位,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有望让 4000 万人摆脱贫困。世行报告《一带一路经济学》在2018年估算,“一带一路”建设将使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收入增长 1.2%~3.4%,全球实际收入增长 0.7%~2.9%,切实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交通走廊建设将使沿线国家对外贸易的成本平均下降 3.5%,GDP 平均增加3.4%。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 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观”与“和文化”的思想精髓。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将沿线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繁荣世界的重要实践合作平台。从在国家之间和地区层面构建命运共同体,到在全球领域打造数宇经济、核安全、人与自然、卫生健康等命运共同体,在抗击疫情促进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思想体系日臻完善。

(三)推动搭建国际公共平台

“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世界和平、区域合作、自由贸易、经济增长、金融稳定、环境保护、传染病防治、知识产权保护、贸易规则等具有外部溢出效应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作为新型全球化的动力和载体,“一带一路”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全面包容性,是由我国倡议、各方共同打造、实现互利共赢的国际公共产品,也是区域经济合作、自由贸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安全互信等重要国际公共产品的集中体现。当前,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最大的公共产品就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惠及世界。亚投行、中欧班列作为新型国际公共产品,已成为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公共品。“一带一路”不断扩大的朋友圈,汇聚国际发展共识,大幅提升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也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优质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就是一个以对话交流带动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2017和2019年两届高峰论坛分别形成的279项和283项具体成果已经在实践中取得成效。这些都说明,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不仅推动全球治理规则和制度改革,也促使沿线国家主动加入国际公共品供给的行列。

(四)推动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牢牢把握互联互通这个关键,以“五通”为主要内容,创新国际合作方式,促进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持续加强、经贸合作提质增效、资金融通持续提升、民心相通深入人心。政策沟通方面,截至2023年1月6日,中国已同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与许多国家进行政策协调,实现战略对接。设施联通方面,以中巴、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一个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形成,设施网络效应和外溢效应不断增强。贸易畅通方面,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大力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尽管2022年,全球经济面临较大压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仍然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规模也创下新高,货物贸易额达13.8万亿元,同比增长19.4%,高于外贸整体增速11.7个百分点。资金融通方面,中国与各参与国和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提供有力资金支持。民心相通方面,各国在文化、教育、旅游、科技创新和抗疫等方面加强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民心相通项目,一批“小而美”的农业、粮食、医疗、减贫等改善民生项目相继落地,给当地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一带一路”建设十年来取得的经验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摸索前行,凝结了丰富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宝贵的经验,为下一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指引。

(一)重视发展战略与政策对接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出席历次“一带一路”座谈会并作出重要部署。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相对接,强化规划引领和指导,寻求与沿线各国共同发展的利益契合点,逐步形成利益共同体。

(二)注重务实合作与改善民生

坚持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快推进落实互联互通建设、经贸合作、资金融通等实质工作,注重民生领域的务实合作,切实提升共建国家民众的获得感。惠民生已经上升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目标之一,夯实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

(三)坚持对外开放与区域协同

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大国内需求市场,实现更大范国、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在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时,坚持优势互补、均衡发展的原则,形成内外一体、南北互济、东中西协调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结合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

(四)强调与时俱进与示范引领

“一带一路”建设顺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创新国际合作模式,从“大写意”到“工笔面”,再到高质量发展,合作领域扩展到数字经济、健康、绿色、创新发展等诸多方面,与时俱进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在现有发展基础和条件下,把握重点合作方向,抓好优先合作项目,充分发挥在沿线国家和地区重大项目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三、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几点建议

下一个十年将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期,面对当前复杂严峻、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要坚持“三共”原则和“五通”建设,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谱写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篇章。

(一)统筹合作基本盘和新领域

“一带一路”现有的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合作、园区建设等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合作、对外援助,应当保证一些标志性项目必要的资金投入;共建中的一些友好、重点合作国家和区域要保持稳固,如周边国家、东南亚、中亚和非洲,这些基本盘不能丢,需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推进完善相关互联互通项目的空间布局、提高合作的质量效益和效能;深化落实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下决心淘汰一批安全风险高、生态成本高和不可持续的项目,减少高能耗的传统基建项目,提高合作项目发展的韧性、安全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同时,要积极拓展绿色、健康、数宇、创新、国际减贫合作等领域,成为新的共建增长点。以公共卫生合作为新方向,加大共建“一带一路”在疫苗、卫生医疗、生物科技、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合作。发挥中国在数字经济技术、规模和产业方面的优势,以数字经济合作为新引擎,增加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基础设施合作力度。以绿色经济合作引领新发展,增加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联合开发,开展关键能源开发、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研发创新,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等手段支持绿色经济合作项目。

(二)统筹地缘政治与民心相通

地缘政治冲突是对抗性的,将导致国家之间的信任崩溃,具有长期性的心理影响。当前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更加严峻,不信任和分裂在加剧。俄乌冲突、全球能源格局都加速地区安全格局、全球能源版图的变化。矿产资源生产国、能源消费国可能分裂成为不同板块和阵营,影响蔓延到经济、安全和技术等领域,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中国要拉紧中欧共同利益纽带,全面落实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做好中国-中东欧合作与中国欧盟合作互补多赢的宣传工作;巩固深化与俄罗斯合作,避免以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形成全面合围之势。应建立并巩固以中国周边为基础的“一带一路”框架合作网络,注重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之间的战略平衡,处理好中印、中印巴关系,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周边外部环境。同时,拓展与拉美、非洲等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巩固扩大“一带一路”和民心相通建设基本面。

过去,“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了不少耳熟能详的大型项目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力,但是当地民众对大型项目的获得感不强,未来可从大型项目合作建设转向扶持中小企业项目建设为主,尤其是所在国普通群众的获得感较强的项目,增进参与国人民的利益和最大程度获得相关方的支持。同时加强在环境保护、劳资关系、社区参与、反腐败等方面联合行动。加强科技在项目合作中的作用,增强社会效应。

(三)统筹大国博弈与开放合作

近年来,中美关系发生质变,从合作到竞合再转向以战略竞争为主。中美竞争已从经济领域“脱钩断链”扩展到多领域,加强战略利益争夺、新型设施通道竞争。美国为遏制中国发展势头,除运用贸易、科技、产业、金融等经济领域的手段外,还动用各种政治手段,包括支持“台独势力”、推动民主国家联盟,提出“B3W”计划对冲“一带一路”,对我们的战略定力和耐心形成重大考验。共建“一带一路”要有效管控分歧,努力形成开放合作、扩大共建的新局面,在解决气候变化、流行性疾病、粮食危机、能源转型、核不扩散、反毒品等具有共同利益的跨国性问题上寻求合作,要敢于当主角,善于当配角,也愿意同国际相关倡议协同推进。以开放包容的原则,与相关大国形成融合之势,对冲经济脱钩和政治遏制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要积极与国外企业、港澳台企业合作发展,加强与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理解和支持。

(四)统筹新发展格局与共建“一带一路”

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增长动能缺乏,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发挥我国优势,优化发展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优化全球化布局,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从实践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和基础,共建“一带一路”的“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新联通”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有力支撑。要统筹谋划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街接,利用好十年“一带一路”建设在交通网络、贸易规则方面形成的合作成果,挖掘共建成果作为中国与世界联通的新途径的战略作用。深化创新开放合作,进一步推动中国科技“走出去”,以中国智慧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再上新台阶,为世界贡献更多科技创新公共品,加强新技术、新标准、新产品方面的合作,为世界贡献更多创新解决方案。

(五)统筹“以我为主”和“世界一体”的关系

地缘矛盾加剧,地区争端、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和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全球性问题多发。面对层出不穷的发展挑战和困难,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之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为破解发展难题、解决发展赤字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但也要认识到提供大量国际公共产品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因此在实践方面要统筹“以我为主”和“世界一体”的经济政治利益,加强大势研判,强化海外利益保护和安全保障,更加注重国际公共品供给的有效实践和探索实践。聚焦减贫脱贫、粮食安全、经济复苏、教育卫生等当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发挥好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利用好第三方市场合作,推动各方各施所长、各尽所能,引导和撬动美欧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合力开辟国际合作全球大市场。


【作者简介】

董雪兵,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朱西湖,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