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 文化的新表达
——探索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路
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 邵天帅
在金融与科技都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作为传统文化的文艺工作者,内心充盈着幸福感。这源于对文化根源的清晰认知和对守正创新路径的探索。科技金融领域的前沿技术与传统文化所属领域看似差异巨大,难以交融。然而,传统文化从业者最具底气与自信的根源在于所从事的传统文化戏曲,它承载着五千年的文化脉络,是中国形象与文明底蕴的重要象征。在世界舞台上,艺术无国界,艺术魅力亦无种族之分。因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文艺工作者而言,如何在新时代展现文化价值成为关键问题。“守正创新”是从业者应当坚守的核心准则。
在全球化、数字化时代,如何借助金融之力,使传统文化重焕生机,成为当前时代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当今国际交流中,戏曲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昆曲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独特的世界语言、语汇及肢体表达形式,凸显了“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这一理念。经济,作为当下社会运行的血脉;文化,则是民族精神的基石。二者相互融合,构成了时代的特殊赋能。在此赋能进程中,探寻新路径成为关键。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
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金融的角色
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进程中,金融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金融资本作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资金来源,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强劲动力。以昆曲《游园惊梦》的舞台呈现为例,舞台上人物所穿着服饰的纹样以及头饰,皆依据故宫升平署画像和故宫纹样对戏曲的再重现。此图片展示于当前交流平台,旨在向众人表明,古老的戏曲并非与现代脱节,反而极具时尚感与青春活力,其所展现出的东方之美别具一格。昆曲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最能诠释东方审美观念的艺术形式之一。在金融、经济与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下,如何将昆曲与这些要素更好地融合,并在制作精良的艺术作品中予以呈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前所述,金融资本通过设立专项基金、进行文化投资等多种方式,为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金融资本有效缓解了传统文化项目资金短缺的问题。以北方昆曲剧院为例,作为市属院团,其创作的每一部剧目均获得国家大量资金支持。这些作品旨在弘扬当下价值,表达对时代精神的理解,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所有从事传统文化的文艺工作者应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金融的作用还体现在助力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例如,北京银行资助湖广会馆,借助科技手段让老艺人得以在现代科技舞台上重现风采。北方昆曲剧院拥有 350 多年历史的正乙祠戏楼这一文化活化石,如何使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彰显其价值,成为关键所在。随着中轴线申遗成功,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搭建起时代大舞台,以此呼吁并展现自身艺术魅力,显得尤为重要。
金融在文化创新领域的另一重要作用在于降低文化创新门槛。金融的介入,为数字版权、数字资产等方面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些契机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机遇。众多专家指出,在利用这些机遇时需保持谨慎与理性的态度。对于从业者来说,金融能够推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多元化发展,进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虽对传统文化工作者而言较为陌生,但在时代的推动下,必须对其加以了解。这些技术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搭建了新的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传统文化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共享,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可能性。
前几年,团队尝试利用一部手机,借助互联网与科技,以多屏形式演绎作品。一部手机设置五个屏幕,观众可通过屏幕分别看到台上演员的表演、幕后工作者、剧目分享者,以及身着汉服的观众所营造出的当年看戏场景。无论是这种多屏视频与科技的融合,还是微短剧、微网戏等形式的创作,均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呈现方式的创新。传统剧场演出的剧目时长通常为两小时,而借助一部手机,可在 28 分钟内将故事呈现,以制作精良、风格唯美的作品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关注。在当下快节奏的“快餐式”时代,人们对知识及各类信息的获取倾向于快速、简洁,即便只是片面了解。在此情形下,如何吸引消费群体成为关键问题。
从根本上讲,这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在金融赋能的背景下,需深入探究文化市场及消费群体的特征。以往,传统文化工作者往往仅专注于剧目创作,认为只要作品优秀,自然会有观众。然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需要明确不同人群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差异,以及如何引领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促使传统文化工作者主动投身文化市场,关注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在市场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文艺工作者更需清晰认识自身,通过不断探索赛道,找准自身定位,在金融赋能的助力下,持续推动文化与科技的创新融合。
二、创新性发展:金融与文化的共生共荣
在创新性发展层面,金融与文化呈现出共生共荣的态势。如何打造文化新经济成为重要议题。金融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科技等一系列新兴业态。这些新兴业态不仅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涵,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了文化新经济。
以戏曲领域为例,AR、VR 等技术已逐步应用于戏曲舞台。近期在中央歌剧院演出的《曹雪芹》,其舞美设计采用了地屏,积极融入当下科技发展的大环境。在此过程中,关键在于如何与当下消费群体达成共识与共鸣。科技具备编程等实现方式,而传统文化依赖口传心授,依靠演员通过心灵感悟,以眼神、表演技巧塑造角色。每个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具有独特性,无法像工厂复刻般完全一致,这是科技所无法替代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赋予从业者自信,使其能够通过作品塑造出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正如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四个学院,能让不同年龄段的人找到自身定位。传统文化戏剧亦是如此,观众在不同年龄段走进剧场,了解戏剧作品时,会在每个作品中找到与自身对应的情感符号。随着年龄增长,观众会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内心逐渐生根发芽。
在金融与文化融合过程中,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通过投资绿色文化项目、支持公益文化活动等方式,促进了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在当前态势下,传统文化在后续发展中无疑面临着诸多挑战,而应对之策同样亟待审慎思考。以昆曲为例,其诸多剧目源自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的剧本,这些皆是当时的巅峰之作。由此延伸思考,在当下时代,能够代表时代巅峰水准的文化作品又是什么?当前,舞剧领域诸如《红楼梦》《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备受欢迎,而在戏曲领域又有哪些作品能达到类似影响力,值得深入探究。
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