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一带一路”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嘉宾发言摘登 || 周旸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研究联络部 | 发布时间:2025-01-20 | 430 次浏览 | 分享到:

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 周旸


本次分享主要聚焦于“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从三个维度进行阐述:其一,深入探究开展世界丝绸互动地图研发工作的目的与意义,明晰其背后的驱动因素与价值所在;其二,详细阐释在研发过程中所面临的难点以及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全面呈现研发路径的复杂性与创新性;其三,着重介绍该项目的最新进展情况,包括所进行的示范展示以及实际应用成果,凸显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实践成效与影响力。

一、为何研发

古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17 年,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传到了西方,中国的养蚕技术也传向世界,丝绸成为开通丝绸之路的原动力,而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的向心力。

敦煌壁画中描绘了公元前 138 年张骞出使西域的画面。

1877 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将“丝绸之路”命名。在他的著作中,有专门通栏描述丝绸之路的地图,该地图用德文标注,翻译成中文后表明,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国与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线路。

从公元前 138 年到公元 1877 年,再到 199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目光投向丝绸之路,并组织了大规模的全球丝绸之路调查。2014 年 6 月 22 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 - 天山廊道”申遗成功,丝绸之路从一家之言发展成为人类共识,经历了辉煌的历史进程。

2017 年至 2022 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以中国丝绸为核心,积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合作,承担了其中一个重要的试点项目 —— 丝路互动地图。该地图包含乐器、香料、宗教等多个门类,中国丝绸博物馆负责纺制部分,并在多个场合与 UNESCO 展开合作。

2016 年,在国家文物局的倡导下,中国丝绸博物馆发起成立了国际丝绸之路研究联盟,联合了 17 个国家的 44 个机构,从全球化角度进行考量。

经过多年实践,发现丝绸之路虽广为人知,但现状并不乐观。具体表现为:信息点有待确定、传播线有待确定、时空平台有待建设、丝绸遗产尚未真正活化。

在此背景下,在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的引领下,机构开展了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的合作与研究。该项目包含四个关键词:

丝绸:其概念已拓宽,并非仅指用于穿着的丝绸,而是从多元角度涵盖了丝绸文物、文献记载、图像遗存、传统工艺以及遗址等。其异构数据丰富,包括数据、图表、图片以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等。

地图:这不是普通地图,而是构建了具有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地图。时间涵盖不同历史时期,空间遍布全球。在时间和空间的两大维度中,要阐明丝绸的起源、发展、传播和交流。

世界:以丝绸之路为骨架,具有全球视野,草原丝路、沙漠绿洲丝路、海上丝绸之路是主要研究对象。

互动:该平台具有重要意义,丝绸之路范围广泛,全球学者可在此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拥有发言权。它是一个众筹平台、参与性平台,也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增长的平台。



二、如何研发

在开展此项工作时,需从科学技术及艺术层面考量如何进行研发。科技部指南中提供了诸多方向,经深入剖析,其核心在于以数据为中心。

首先,要进行内容建设。这不仅要求全面整合现有存量数据,还需尽最大努力扩充增量数据;其次,完成内容建设后,需搭建一个平台,该平台应具备数据贮存、管理、检索及利用的功能,以实现数据管理的作用;再者,这些数据不应仅存储于平台中,而应面向学者与公众开放使用;最终,通过数据驱动构建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在此重点研发项目中,科学问题在于探寻并揭示全球范围内丝绸起源的地域传播线路以及交流模式的时空规律。

关键技术涵盖数据生产、数据管理、数据利用与数据展示。研究目标则是以全球视野为基础,在全面调查与科学认知的前提下,构建世界丝绸知识模型,开发出“锦绣”(Jinshow) 平台,探索丝绸起源、发展、传播及交流的规律,并最终在丝绸之路沿线进行示范应用。从整体来看,其核心是以数据为纽带,以技术为支撑。

(一)数据生产

第一步是进行数据生产,在此过程中,需全面收集现有存量信息。其次,要生成增量信息,这在丝绸起源研究方面尤为关键。丝绸起源研究是一项极具重要性且颇具难度的课题,在此研究中,涉及多元异构数据,需尽可能对文物的七大类别进行清晰梳理,最终形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首先是精细鉴别,其主要目的在于鉴别最早的丝绸。已知最早的丝绸并非印度的野蚕丝,而是中国的家蚕丝。对此,运用蛋白质组学和免疫学技术进行鉴别,这种方法科学合理。目前,相关研究已通过实验室研究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此后,研究人员奔赴考古现场,在土壤、青铜器矿化表面以及灰烬中寻找最早的丝绸。这一过程需要与考古学家紧密合作。为便于考古学家认可与接受相关研究成果,研究人员还研发出一种类似新冠病毒测试试剂盒的检测工具,该工具 15 分钟即可得出是否含丝的结果。

研究人员在郑州汪沟遗址发现了距今 5500 年的丝绸,在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中也找到了丝绸的身影。在仰韶渑池村,以及龙山和仰韶碗区跨越 1000 年的区域内也发现了丝绸。三星堆出土的丝绸虽已矿化、碳化、泥化、灰化,但研究人员不仅在新出土的坑中找到了丝绸,还在 1986 年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丝绸,不仅检测到丝绸的丝蛋白成分,还发现了实实在在的丝绸,包括当时的高级提花编织物,有较厚的,也有轻薄飘逸的,均检测到强烈的丝蛋白信号。此外,在汉阳陵遗址,也确定了武士俑衣物材质为丝绸。研究人员跟随考古队前往蒙古的高勒毛都二号墓地,同样发现了丝绸。匈奴与汉朝虽关系复杂,但对丝绸的喜爱从未改变。在西藏,不仅发现了家蚕丝,还发现了野蚕丝,这证明了青藏高原从未阻碍人类文明的交流,其文化多样性或许比平原更为丰富。

通过相关技术,史前丝绸的时空分布得以完整呈现。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不断生成增量信息,推动了丝绸起源时间的不断往前追溯,引发了广泛关注。这表明,丝绸起源研究不仅受到国内关注,也受到世界瞩目。

解决了丝绸起源时间问题后,还需解决空间问题,即确定丝绸产地。一直以来,普遍认为丝绸是从东往西传播的,以往多通过纹样、技法和史料进行推测,而现在更重要的是增加科学砝码,即利用同位素技术。同位素是标记产地的有效工具,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深入研究,逐步理清了同位素的分流机制,并将其应用于文物,以判断丝绸产地。通过这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绘制出丝绸产地地图。

此前主要涉及纤维,而有了纤维、纺织品和丝绸后,染料也是重要的数据类别。研究人员在丝绸之路沿途梳理了大量染料,初步绘制出全球视野下的古代染料分布图。有了纤维和染料,就涉及织机的传播路线。不同人群、不同年代使用的织机不同,生产出的纹样也多种多样。研究人员针对不同国家人群对图案的喜好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对纹样进行了个性化的团集。例如,收集了全世界丝绸中约 190 种狮子形象的纹样。截至目前,相关数据已达 12915 条,覆盖全球 99 个国家,丝绸的七大类别均在这些数据中得以体现。

(二)数据管理

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需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为此,需研制一个具备多种功能的平台,尤其针对丝绸领域的个性化需求。该平台应实现多态、分层且多尺度的空间表达存储,这一功能可借助计算机技术得以妥善解决。

完成上述设置后,平台还需具备数据检索、存储与统计功能。此外,研究人员增添了一项具有个性化的研究功能,即通过图像检索图像,例如输入一个狮子图案,便可检索出所有与之相关的狮子图像,这一功能对丝绸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另外,为实现更广泛的交流与展示,还需构建一个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同时搭建一个支持多语种的互动展示平台,以解决相关数据展示与交流的问题。

(三)数据利用

在搭建好相关平台并完成数据存储后,便进入数据利用阶段,这一阶段涵盖数据展示与知识模型构建。在构建知识模型后,可开展全文检索与语义检索,尽管语义检索颇具难度。同时,通过构建知识图谱,能够实现内容推荐、探索规律以及进行可视化展示等功能。经过一系列工作,最终形成了“锦绣”平台。在该平台中,基于数据驱动,能够呈现出多种不同规律。

普通民众也可使用该平台,若对染料感兴趣,可在其中探寻诸如靛蓝、红花、茜草等不同染料的传播路径;若对纹样感兴趣,可在平台上进行不同尺度的检索;若对织机感兴趣,则能了解织机的传播、发展与交流历程,极具趣味性与研究价值。

三、最新进展

该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最新进展。已在五个国家开展示范应用,涉及五种语言和四种应用场景,包括走进博物馆、高校、展馆以及社区。同时,出版了大量出版物,鉴于丝绸本身的美学价值,这些出版物极具观赏性,涵盖中文、英文、意大利文、泰文、法文等多种语言版本。相关活动曾在意大利米兰、捷克布拉格以及巴黎的 UNESCO 总部举办,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泰国,项目以巡回展览的形式走进校园,在各大高校及高中图书馆展出,深受年轻人喜爱。考虑到部分人群无法接触电脑网络平台,还编制了“锦绣”手册,以纸质文本形式呈现相关内容。此外,出版了诸如《中国历代丝绸艺术》等书籍,这得益于项目对全球丝绸资料的广泛收集,尤其是对中国丝绸的深入研究。

2017 年,团队承担了 UNESCO 的一个试点项目,经过多年努力,于 2022 年出版了《纺织与服饰》,成为了 UNESCO 丝路地图互动集的首发,该书一经发布便引发广泛反响,并在 UNESCO 得到高度推荐。

从整体来看,该项目可被视为由中国文化遗产界发起并主导的国际合作项目,同时获得了 UNESCO 的大力支持。截至目前,已有来自欧洲 14 家、亚洲 12 家、美洲 2 家、非洲 2 家,共计 30 个机构的学者参与到项目的信息共享与提供工作中。随着丝路地图项目的推进,其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从地域上看,已从中国走向国际;从范畴上看,从研究领域拓展到实际应用工作。鉴于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香料等均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商品,项目所采用的方法论具有通用性。目前,陶瓷领域已开始借鉴该模式,成为类似系列研究与平台建设的第二个领域。

若以一言蔽之对“锦绣”平台加以概括,其核心要义在于:丝绸之路如纽带般,串联起纷繁多样、绚丽多彩的世界,而“锦绣”平台则通过广泛汇聚各类相关元素,最终构建形成了世界丝绸互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