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一带一路”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嘉宾发言摘登 || 尹毅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研究联络部 | 发布时间:2025-01-16 | 344 次浏览 | 分享到:

“金融助推文化科技融合”需要专业支撑和理性思考


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尹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这一重要部署为推动金融与文化科技融合提供了方向指引。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而金融则在其中发挥催化剂和助推器的关键作用。通过金融支持,可以催生如数字文化娱乐、虚拟现实、艺术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为文化产业注入创新活力,使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能够精准导向最具潜力与创新活力的文化科技融合项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

此外,金融市场的完善与金融工具的创新,为文化科技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风险管理手段,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向纵深发展。通过金融赋能科技进步与文化创新,能够进一步促进文化、科技、金融三大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互联互通、互促共进。这样的努力将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在新的“金色十年”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同时,针对金融助推文化科技融合这一主题,需进一步强调文化与科技融合过程中专业支撑与理性思考的重要性。长期的实践表明,金融在推动文化科技融合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金融的介入不仅为这一领域带来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风险。因此,在推动文化科技与金融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需保持审慎态度,确保科学决策和专业引导,以期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在文化艺术领域,要始终坚持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方针,注重专业支撑与理性思考,确保专业性和权威性。文化艺术事业需要敬畏专业,相关工作应由具备专业素养的人士完成,以维护领域的健康发展。

在文化与科技融合过程中,需要清醒认识到潜在的风险。文化领域涉及广泛,艺术家群体中既有献身艺术的创作者,也存在以名利为导向的从业者。因此,应科学评估艺术作品与从业者的价值与原创性,杜绝盲目崇拜与不实宣传。

目前,文化领域虽然作品繁多,但真正具有原创性和高水平的作品较为稀缺。例如,在农民画、儿童画等领域,因贴近生活和独特视角,偶有创新佳作涌现。这些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真实体验,反映了大众领域创新的可行性和潜力。

文化、科技和金融的融合发展,需在创新与坚守中找到平衡,通过专业的力量与深度思考,实现更具价值的产业提升与创新突破。

在艺术的发展历程中,真正能被称为“家”,体现艺术本体原创性的艺术家数量极少,大量的作品属于模仿之作。在长期从事国家艺术品鉴定科研工作过程中,接触到的大量问题集中在艺术品的真伪上。市场中充斥着许多假冒作品,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许多艺术品缺乏原创性。金融在艺术品投资中必须首先确保投向的是真品,这是投资的底线。进一步地,需评估作品的原创性及创作者是否真正具有艺术家身份,这对投资决策同样至关重要。

在大数据时代,准确收集信息是科学投资的前提。然而艺术品市场中,虚假的数据和交易记录已成为投资风险的主要来源。例如,在多年前参加的一次国际艺术金融会议上,业内专家指出,一些拍卖会通过虚假竞价制造虚假的拍卖记录,误导投资者,导致投资风险巨大。这种现象警示人们,在艺术金融领域,准确判断艺术品价值因素尤为重要。

艺术品的价值往往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包括创作质量、文化意义、市场认可等。然而在当前环境中,某些非艺术因素的比重被严重放大。例如,作者的社会地位等,有时会在短时间内极大提升作品的市场价值,但一旦这些外部条件发生变化,艺术品价值会迅速下降。这种现象背后的巨大风险,需要给予清醒认识。

此外,在艺术生态中,虚假的画派炒作问题层出不穷。通过多年调研发现,一些画派实际上并不存在,却因人为炒作而在市场中流行。这些所谓的画派往往以振兴地方文化的名义申请国家资金支持,但实际上严重违背科学发展观,成为反面的典型案例。

在文化科技融合的未来产业发展中,金融的介入需要高度警惕此类以“文化振兴”为旗号的伪文化工程。这类项目的欺骗性极强,容易误导资金投向,导致资源浪费。只有坚持科学判断,深入挖掘真正具有原创性和创新价值的项目,才能确保文化、科技和金融的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文化科技融合与金融支持的协同发展潜力巨大。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完善相关机制,增强行业透明度,相信文化、科技和金融领域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