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东:“中欧班列”重塑欧亚大陆经济地理格局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参编信息部 | 发布时间:2021-10-05 | 229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新型国际合作倡议,其核心特征是通过加强政府间合作推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进而促进经贸合作,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国和 G7 计划提出全球性基础设施建设倡议来对冲“一带一路”,说明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以及互联互通对于解决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性。自 2013 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倡议有力地促进了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特别是“中欧班列”的开通,打造了便捷、快速、高效的国际物流大平台,推动中欧经贸合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中欧班列”指中国开往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快速货物班列,主要采用集装箱或者整车运输的“五定”班列,即定点(装车地点)、定线(固定运行线)、定车次、定时(固定到发时间)和定价(运输价格)。“中欧班列”具有比海运时间短、比空运价格低的优势,可以将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以“五定”班列的形式快速运往沿线国家。目前,“中欧班列”开行总线路已达 63 条,涉及到中国的重庆、郑州、成都、西安、武汉、哈尔滨等 71 个城市和 5 个边境口岸,目的地包括德国、俄罗斯、波兰、西班牙等 20 多个欧洲国家的 67 个城市。

2013 年“中欧班列”只开行了 80 列,处于试运行状态,而到 2020 年开行列数已达到 12406 列,增长了 150 多倍,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去往欧洲的运输货物品类从单一的电子产品,逐步扩大到衣服鞋帽、汽车汽配、木材、家具、化工品、小商品、机械设备等品类;回程则形成了以汽配、机械设备、日用品、食品、木材为主的货源结构。

目前,“中欧班列”已成为中欧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运输平台,正在重塑欧亚大陆的经济地理和企业的竞争优势。一方面,“中欧班列”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内陆城市的国际连通性,提升了这些城市的区位优势,吸引了要素和企业集聚。例如,成都市围绕“蓉欧班列”始发地打造了欧洲产业城。另一方面,“中欧班列”通过便捷的物流服务也促进了我国在沿线地区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的发展,如位于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的中白工业园。此外,由于固定到发时间的特点,“中欧班列”还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例如,TCL 位于波兰的工厂利用“中欧班列”实现了“流动的即时生产”。这些案例参见《“一带一路”建设案例研究:包容性全球化的视角》(商务印书馆,2021)。

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大大地推动了中欧经贸、特别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发展。2013 年,中国与中东欧 16 国的贸易额只有 551 亿美元,2020 年已上升到 956 亿美元,年均增速为 8.2%。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的贺信中强调,新形势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要坚持务实导向,扩大互惠互利的合作成果,并提出中国计划今后五年从中东欧国家进口累计价值 1700 亿美元以上的商品,争取未来五年从中东欧国家的农产品进口额翻番。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这个国际合作新平台,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已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格局。

总体上,以互联互通为核心特征的“一带一路”建设正在重塑世界、特别是欧亚大陆的经济地理格局,为沿线各地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实现包容性全球化提供了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

刘卫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