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礼:加强学术研究 有力支撑“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参编信息部 | 发布时间:2022-04-05 | 23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带一路”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的第一个全球倡议,为世界治理带来了全新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将“五通”作为重点工作领域;2014年,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2016年,在第一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总书记将“一带一路”倡议确立为我国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2017年,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总书记详细阐述了“丝路精神”,强调以“丝路精神”来推动国际合作;2018年,在第二次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要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同时要求重视风险防范;2019年,在第二届峰会上,总书记提出了“开放、绿色、廉洁”和“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高质量发展具体要求;2021年11月,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并要求强化全面风险防控能力。

八年多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下,“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巨大成就。目前,我国已经与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从2013年到2020年,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提高了4.1个百分点,达到40.9%。我国在沿线国家开展了2500余个重点项目的建设,累计投融资额超过9000亿美元。2020年,我国在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达到232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上升到17%。“中欧班列”发展迅猛,品牌效果显著,年发运量超过1.2万列,成为欧亚大陆重要的运输平台,在疫情期间为保障国际供应链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蒙内铁路、中老铁路、比雷埃夫斯港、中俄东线油气管线、中缅油气管线、中哈国际物流港等重大建设项目,以及一批海外经贸合作园区,投入或即将投入运行,为深化沿线经贸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累计为国际社会提供了18亿剂疫苗,其中绝大部分援助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的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先手棋”,让我国团结了一批国际政治力量,扩大了“朋友圈”,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夯实发展根基、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绿色、健康、数字和创新丝绸之路)、增强战略支撑能力、打造标志性工程、全面强化风险防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强化统筹协调,是总书记对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总书记还强调,要加强研究,提升对重大问题的研判能力;要深入阐释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原则、方式等,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要深化人文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要将“小而美”项目作为对外合作优先项目。以第三次座谈会为标志,“一带一路”建设将进入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相对于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进展而言,“一带一路”的理论研究仍然滞后,难以有效支撑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向国际社会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如建设理念、原则、方式和案例),与总书记的要求存在巨大差距;国内外关于“一带一路”的学术研究也存在巨大鸿沟,各说各话现象突出。因此,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亟需高水平学术研究的保驾护航,亟需加强“一带一路”学术共同体建设,亟需加强国内外学术界的有效交流和对话,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作者简介】

白春礼:“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中国科学院原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