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规划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主题座谈会发言摘登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参编信息部 | 发布时间:2019-12-15 | 251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9年9月3日上午,丝路规划研究中心聘任仪式暨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主题座谈会在中国政协文史馆举行。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丝路规划研究中心理事长陈元为14名到会中心顾问、专家代表颁发聘书。受聘仪式结束后,各顾问、专家结合各自专业领域就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形势展开了精彩座谈,重点围绕总体战略规划、区域协调发展、项目风险防范、海外园区落地扎根、丝路文化交流等给出了高水平的分析和见解。因刊物篇幅所限,现将有关顾问、专家的发言择要刊登,供大家阅读参考。


周伯华(丝路规划研究中心顾问,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在我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倡议,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大战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陈元副主席在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时候就开始主持谋划成立“丝路规划研究中心”,正是认识到这一战略对国家发展和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经过6年多的时间,我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也是一步一步深入,现在“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在国际国内形成了大的共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丝路规划研究中心成立后,陈元副主席亲自担任理事长,让我们这些人来做顾问、专家,深感光荣。古人云,老骥伏枥,在我们体力、经验还有余力的时候,能够为国家做点事,我非常高兴。丝路规划研究中心的业务工作需要专家们去认真研究,我们做行政工作的,可以把大家组织起来,对研究的主题和方向提点建议。今天,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了,以后的工作规划就要做得更细致一些。研究的题目要未雨绸缪,尽早提出来征求大家意见。我觉得每年抓几个重要的题目,出一些有分量的成果,把丝路规划研究中心的荣誉维护起来。现在专家组主要由两个方面的专家组成,一个是综合研究类的,一个是产业研究类的。那么,这两个方面的专家各有什么分工,下半年的题目需要如何推进,明年要研究什么专题,现在办公室就可以广泛地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充分调动专家的积极性,聚焦“一带一路”建设中重大的、全局性的、前瞻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朱之鑫(丝路规划研究中心顾问,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原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对“一带一路”的研究要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重视战略方向的研究。我们在提出“一带一路”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战略上的考虑,就是我们一边是发展比较快的东北亚,韩国、日本等,一边是当时已经逐渐起来了的欧盟,那么中间这种广袤的地带,包括中亚、东南亚,是我们应该在战略上更加重视的。第二,要重视国别的研究。一是要看到“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特别复杂,是个政治博弈的敏感地区,大国都在沿线国家加大了战略布局,增加了我们进入的掣肘。二是部分国家民族宗教的矛盾非常严重。三是沿线国家之间也有矛盾,利益目标并不一致。四是在这些国家里,少数国家是左右逢源的。五是不要以为别的国家对我们期望值很高。第三,要从问题入手研究。举个例子,关于欧洲班列问题,各地现在已经是苦不堪言了。为什么呢?财政贴不起了。本来铁路比海运的成本就要高不少,回运又没有那么多商品,只能空车回。现在中欧班列全靠政府补贴,怎么能够持续呢?我们研究“一带一路”,一定要算经济账,既要算远的账,又要算近的账,要结合起来考虑,近账、细账可以服从于远账。比如最近新闻报道,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美国从我国进口鞋增加了40亿美元,这个数字看着很大,但是美国是3亿人口,平均到每人就十二三块钱。美国一年从中国进口16亿双鞋,加征关税之后,实际上每双鞋最多的也就增加了2.5美元,对美国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是对我们的鞋类企业就不得了。


许善达(丝路规划研究中心专家,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我讲三点意见,第一,对“一带一路”的规划与研究脱离不开跟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比如中美贸易战与“一带一路”的联系就非常深。第二,“一带一路”的规划和研究与国内的政策有很深的联系。举一个例子,我们国家进口农产品的量很大,每年光粮食进口1亿3千万吨。很多人就说,如果全世界的粮食完全市场化,你中国要买,全卖给你都不够。其实我认为现在农产品的供应量跟需求有关系。像哈萨克斯坦,一亩地小麦才产二三百斤,问他们怎么不好好增产,他说我增产,卖给谁去?我哈萨克斯坦的人口很少,面积那么大。可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有很多重大的资源可以利用。但是因为你没有这个需求,就没有人去投资。如果能够把全球的资源和国内的需求统筹考虑,国内很多领域的战略都可以和“一带一路”相结合。第三,丝路规划研究中心作为智库应该以研究问题为主,要实事求是地研究“一带一路”实施中的效果、问题,对下一步怎么能够把这战略实施得更好,提出一些接地气的、又符合中央战略方针的建议。


范集湘(丝路规划研究中心专家,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划时代的中国方案,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是极其复杂、极具挑战性的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讲“一带一路”不是援助计划,也不是政治行动。它是与不同国家之间利益趋同的共建共享。既然是共建共享,就必须要坚持各国需求导向优势互补的原则,坚持市场化原则,坚持国际化原则,坚持法治化原则。“一带一路”是新时代的一个创举,所以说它必须要突破过去形成的思想意识、体制、机制、政策及方法的限制,应按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需求创新定制。我们要根据新时代、新环境、新使命、新要求,以创新改革的意识,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定制法律、政策、规章和政府管控服务及金融服务。如果还用现在的体制、机制、政策做“一带一路”的话,也就回到我们过去的所谓国家主要用优买、优卖、优贷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了。以往“走出去”是项目导向的,如果我们现在仍然坚持项目导向、利益导向,而不坚持聚焦各相关国需求导向、优势互补,“一带一路”的很多方案就很难落实。丝路规划研究中心下一步应该重点研究我们怎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需求对接、优势对接、规划对接、法规政策对接的问题,首先是重要区域、重要国别的发展战略及国家发展规划要对接起来,其次要与他们的法规政策方法衔接起来,再次与他们的商业模式、行动路径协调起来,然后把当下重点及优先事项明确起来。现在的情况呢?对于一些国家非常着急的项目,由于项目本身的收益覆盖不了投资人投资的本息,基本上没有投资人愿意做。而项目收益比较好的,又一哄而起、恶性竞争。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一带一路”项目融资搞不起来,实现不了项目融资,光靠企业的股权和资产作质押做贷款,那怎么行呢?按照西方以往的风险理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很多都是中高风险,但是西方国家为什么还在这些地方投资呢?是因为他们有一个统筹的制度设计,有中长期贷款、股权融资、项目融资、担保、保险、项目对冲等等制度、政策、机制的系统安排。我们的金融系统就缺乏这样的风险制度设计和系统性安排,所以迫切需要我们的金融体系为“一带一路”定制理论、制度、政策、机制、方式,切实推进项目融资问题的实施,更有利支持“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寇勤(丝路规划研究中心专家,嘉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裁):文化艺术与“一带一路”结合有独特的优势。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悠久,而且在文化艺术创作上不分伯仲、没有高低之分。经济方面,无论是建水电站还是农业项目,如果你很强势,当地对外部来的压力本能地会有反应。但大家一起来讨论文化艺术,就很容易处在一个平等的状态。另外,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是轻资产的,在法律、税务、政治等方面,不存在太大的风险,但是它的影响力可能更大。文化艺术交流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方面,某些高端的艺术展览交流,会影响到他的知识阶层,影响到他的政府阶层;一些健康的、反映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电视剧,对当地的民众了解中国有巨大的影响,可以起到感情交融的作用。最近有多部中国的电视剧,翻译到非洲、东南亚等很多国家,在当地非常受欢迎。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文化艺术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成本低,有亲和力,潜移默化地对当地产生影响。建议中心有针对性地对文化艺术如何与“一带一路”有机结合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