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新格局、新模式》课题启动会召开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参编信息部 | 发布时间:2025-07-08 | 187 次浏览 | 分享到:

7 月 8 日上午,丝路规划研究中心举行《构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新格局、新模式》课题启动会。课题旨在根据当前国际形势变化和科技发展趋势,探索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模式,助力中国高科技企业拓展“一带一路”市场,构筑全球科技产业的新格局。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丝路规划研究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课题组组长陈元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心有关特聘专家及来自国家部委、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界的相关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交流研讨。



陈元在讲话中指出,本课题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科技合作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际科技合作决策部署的重要实践,意义重大。他表示,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加速演变,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能源等前沿技术正在重塑世界经济格局,科技合作已成为国际博弈的重要领域。课题研究要精准把握“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新趋势和新挑战,注重不同国家的国情和需求,提出务实、可行、可操作的方案;要坚持问题导向,把科技合作落到产业层面,充分发挥丝路规划研究中心的智库平台作用,统筹各方力量,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以务实成果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


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新紫光集团董事长、课题组副组长李滨主持会议。中心副理事长、课题组副组长周北川,副秘书长阮毅、陈林出席会议。


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课题组副组长刘颖冰介绍课题背景及总体研究思路。他提出,科技合作已成为“一带一路”合作的新高地,特别是在集成电路、数字科技等硬科技领域,既面临全球技术竞争的压力,也蕴藏巨大的合作机遇,他表示,本课题将围绕“一带一路”科技合作面临的重点方向和核心问题,深入研究合作机制、支撑条件以及合作方式等关键环节,力求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引领性的思路与建议,为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科技合作提供战略参考,增强我国在全球科技产业的话语权,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可持续新动能。


与会专家围绕课题深入交流,提出多方面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原副部长李萌认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规划不仅要有战略高度,更要兼具可操作性。当前全球科技发展正从数字化向数智化演进,中国要抓住这一趋势,在“一带一路”合作中积极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同时,要结合“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不同需求,打造示范园区、示范项目,通过项目带动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和制度衔接,形成一揽子合作布局。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机关党委书记、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秋俭表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本项课题研究要综合考量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战略态势以及周边外交等因素,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今年 4 月在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对周边国家合作的新定位,以更全球化的视野审视与周边国家的科技合作,丝路规划研究中心要与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等各相关单位、有关专家学者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共同做好研究。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原司长欧晓理认为,“一带一路”是总书记倡议、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重大战略布局,科技合作是其中的重要抓手。课题要深入分析合作对象的国家战略与产业政策,探索如何通过项目或组织平台增强合作实效。他提出,像“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等科技方面的国际合作组织在促进多国科技交流、联合攻关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示范经验,这类实践可以在课题中得到研究推广。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副主任何年初认为,国际科技合作正从单一合作向机制化、系统化发展,他建议要完善国别合作、区域合作等多层次合作机制,探索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并创新商业模式输出路径。他提到,国家近年来已搭建了国际科技合作相关的“三大载体”(23 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78 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6000 多家孵化器,400 多家技术转移机构)、“三大平台”(国家高新区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三大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基础框架,未来应将这些资源更好地与“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结合,形成规模化、可复制的合作模式。


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副主任陈锐建议,要研究如何将科技合作模式真正“建制化”,一方面可以借助国际多边组织平台,提升中国科技声音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注重科技金融、技术贸易、标准规则等多领域融合,为我国实现 2035 科技强国和 2050 远景目标提前布局。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研究员,国家大数据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单志广指出,科技发展正从数字化迈向数智化,新技术、新平台层出不穷,尤其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潜力巨大。他建议,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要分类施策、分型合作,精准对接需求,尤其要抓好算力出海、数据安全等关键环节。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研究所所长、园区发展中心主任祁欣表示,科技合作与经贸合作密切相关,建议重点关注资金来源、合作安全、机制建设、平台建设,并通过打造标志性项目和“小而美”项目,提升合作的实际成效。


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王燕之建议,要探索跨国产业基金、科技基金等多元化金融工具,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提供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并通过利益绑定机制增强合作的稳定性。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黄文江指出,重大科技合作要借助国际组织的影响力,以提升合作方案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度和执行力。


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复旦大学)合作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小林结合中亚国家在科技合作方面的迫切需求,提出要推行高低结合、交叉融合的合作思路,坚持民生导向,生态化“出海”。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希义从课题研究的框架方面提出了相关思路和建议,建议课题从科学、技术、产业维度绘制国别图谱,明确各国合作模式、所需资源及风险点,并对国家进行分类和优先排序。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唐健从地缘政治风险角度谈了对本项课题研究的想法,认为要深入分析地缘政治对国际科技合作的影响,并从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展开研究。


智路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元杰提出,要研究市场化资金如何更好参与科技合作,并抓住周边国家的产业发展支点,探索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可持续的合作关系。


陈元副主席在总结讲话时指出,当前“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在关键产业链和供应链衍生项目上仍面临不少挑战,项目要真正落地,必须契合当地实际需求,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打通项目的利益链,并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面对多变的国际形势,不能沿用固有思维,要从全球博弈的角度,深入研究各国国情、利益格局和社会发展,找到合作共赢的路径。同时还可以借鉴历史经验,探索逐步形成以人民币为基础的新型全球合作格局,打造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根据地”,他认为,这项工作长期而艰巨,不能期望短期见效,要坚定不移推进,以使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与会专家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