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一带一路”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嘉宾发言摘登 || 温金润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研究联络部 | 发布时间:2025-01-21 | 715 次浏览 | 分享到:

城市有机更新中沉浸体验的文化实践


成都锦绣智诚集团科技中心总经理 温金润


随着外部环境的持续变化和社会结构的不断演变,年轻一代对价值判断和生活意义的重新审视日益显著。传统的城市更新模式,例如地面整修、基础设施提升以及产业和商业业态的植入,已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在此背景下,城市更新逐步超越传统的物理改造层面,转而从文化表达、精神内涵以及社会记忆的层次出发,为城市注入更加深刻且持久的活化动力。在实践中,沉浸式体验作为一种融合艺术、科学与文化的创新载体,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

沉浸式体验的起源,在全球范围内最早可追溯至迪士尼乐园的出现。自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迪士尼便开始通过电影中的虚拟世界,打造现实中的主题乐园。在我国,沉浸产业的发展起步于 2013 年,如王潮歌导演的大型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2016 年的《不眠之夜》在上海的呈现,则成为这一领域的又一里程碑。自 2019 年起,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一系列文旅消费的宏观政策,明确将沉浸式体验定位为推动高质量文旅发展和经济复苏的重要策略,使其成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质生产力。



在沉浸式叙事中,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主动的体验者。通过声光电交互装置与空间叙事的结合,城市的历史记忆与地域文化得以活化传递。同时,这种体验模式推动了城市更新从外在的物理改造向内在的文化激活转型。

以贵阳曹状元街区的文化实践为例,该项目是贵阳首个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项目。曹维城是贵州历史上唯一的武状元,其事迹在当地口耳相传,但长期未被系统宣传或发掘。通过对清朝至民国时期多份地图的比对及文献考据,项目团队确认了曹状元府的历史存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任何影像资料留存,这也导致游客难以直观感受到其历史场景。

基于这一情况,项目选择以虚拟现实(VR)技术为核心媒介,构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VR 技术的独特优势在于观众可以在沉浸式互动场景中自由移动、探索、驻足与观察,从而弥补传统展示手段在视觉联想和空间感受上的不足。这种沉浸感打破了次元壁,通过极具临场感的视听震撼,使得消逝的文化遗产得以“复活”。

然而,在 VR 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挑战。无论是站立式 VR 还是目前流行的大空间 VR,仍然局限于对空间的在线还原,停留在形式探索阶段。在满足年轻一代精神需求以及适应未来灵活叙事模式方面,仍有巨大拓展空间。

在技术层面,尽管显示分辨率、视场角和刷新率等指标不断提升,但头显设备的重量、舒适度及散热问题仍制约着用户的持续体验。此外,交互设备有限的物理反馈难以提供真实质感与触感,严重影响沉浸式体验的深度。这种“感知缺席”使得 VR 体验更多呈现为视听延伸,而难以满足全感官沉浸的期待。

在内容与叙事层面,VR 体验同样面临叙事逻辑和沉浸场景融合的复杂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决定未来沉浸式体验的进一步发展方向,也为城市更新实践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可能性。

传统影视与游戏的线性叙事结构在 VR 体验中需要被重新设计,以适应大众化的需求。然而,交互行为的引入对普通用户来说具有较高的学习和适应成本。因此,如何在虚拟世界中平衡用户的自由度与叙事的连贯性,如何在观众主动移动和交互的过程中依然维持故事的节奏与情感积累,成为 VR 行业长期探索的核心难题。目前,面向大众的 VR 体验项目仍以展示空间和呈现场景为主,缺乏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基于城市更新五年来的 VR 实践经验,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实践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个重要思考:当谈到 VR 沉浸式体验时,如何解决精神内涵的匮乏与情感共鸣的缺失?年轻一代真正需要的情感共鸣是什么?这不仅是 VR 技术的局限问题,也不仅仅是城市更新或沉浸式体验的挑战,而是一个时代对文化诉求方向的反映。

从全球范围看,日本和美国在经济下行和社会转型时期涌现出大量抚慰人心的文化作品,为大众提供了精神支撑与情感共鸣。这些经验对我国当前的城市更新和沉浸式文化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国家面临严重的身份危机与大众价值观的转型。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宏大的艺术文化形式逐渐失去吸引力,而御宅文化、低成本高冲击力的文化作品开始崛起。政府通过“酷日本”战略推动传统文化对外输出,同时利用动漫、游戏和真人秀等新兴形式回应国内民众的情感需求。御宅文化市场为年轻人提供了自我表达的平台,多元文化现象蓬勃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真人秀、纪录片风格的节目甚至监控录像形式的文化产品,因其真实感与及时性而满足了大众心理需求。这一现象反映出外部环境的剧变如何重塑社会心理,并催生对复杂叙事与深度角色塑造作品的需求,如《新世纪福音战士》等作品的成功。

同样,美国在 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时期,通过大量歌舞片、励志剧情片和超级英雄漫画,为大众提供了情感慰藉与精神支持。超人和蝙蝠侠等形象在后续多个经济低谷期被多次重塑与挖掘,成为大众心灵的寄托。进入 21 世纪后,2008 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社会信心不足,又催生了大量科幻、奇幻题材的影视作品,如漫威电影宇宙,以及《广告狂人》《绝命毒师》等以复杂叙事和深度角色刻画见长的剧集。这些作品为观众提供了情感释放、精神慰藉与自我认同的平台。

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当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时,文化创作往往会转向满足受众情感和精神需求的方向。这对我国当前城市更新和沉浸式文化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城市更新的具体实践中,结合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的合作,团队孕育出了一个全新的文化品牌“看见美术馆”。这一品牌以沉浸式体验为载体,将艺术、科学与文化交互融入本地文化的激活与传承。以厦门新垵村项目为例,该项目所在的新垵村是厦门第一批传统村落,拥有福建省规模最大的红砖古民居建筑群,展现了闽南文化与南洋文化的深度交融。然而,如何通过看见美术馆讲好闽南文化,成为核心课题。

闽南文化对大多数游客而言,充满神秘感与陌生感。这种陌生感源于其独特的方言体系及悠久的民间习俗,导致大众对闽南文化的印象往往停留在抽象的符号化层面。而如何讲好闽南文化,也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中获得了启发。2024 年,《黑神话:悟空》以其极富沉浸感与情节张力的方式成功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故事,证明文化激活的关键并非符号的堆叠与直接灌输,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叙事与深刻的体验打动人心。

这种启发为沉浸式文化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向,通过技术与叙事的结合,为文化传承注入全新的活力。引导受众自发地探索和理解文化是文旅项目发展的核心目标。例如,“只有河南”项目通过对河南历史文化的解构与重组,跳脱固有标签,将河南文化从符号化的形态中解放出来,以河南精神为情感内核,将深厚的历史文化融入大众易于接受的戏剧演绎之中。通过这种方式,河南文化不再是一组抽象的概念,而成为可以引发情感共鸣的真实“河南故事”。

这一思路同样适用于闽南文化的讲述。研究表明,现代文化传承需要突破传统的文化符号陈列的方式,转向更具时代感和包容性的方式,展现文化未来。年轻世代所需要的不仅是沉睡于典籍中的文化遗产,而是能够激发情感共鸣、启迪思考与灵感的文化表达。

在文化讲述的实践中,另一个关键问题是“讲什么样的故事”。当下年轻世代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的浪潮中,普遍面临焦虑和身份认同的困惑。在经济调整与社会价值重估的背景下,年轻人对文化的诉求已从简单的符号罗列转向更深层次的心理慰藉与情感共鸣的补足。

基于这一认识,项目团队提出“治愈型文化叙事”的理念。治愈型叙事的核心在于,通过文化体验弥补受众内心的缺失感。当年轻人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职业压力和复杂社会问题时,文化叙事可以通过复杂角色塑造与情感共鸣为人们提供心理支撑。例如,日本通过深度角色塑造与复杂叙事,在文化作品中帮助受众寻找自我认同与文化认同;美国则通过超级英雄电影、剧情片等提供希望与道德指引。这些案例均展现出文化创作在满足大众心理诉求中的重要作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治愈型”不同于日本语境下的“治愈系”。“治愈系”是一种特定的文艺或大众文化类型,而“治愈型情绪”更关注文化作品对受众产生的心理效果与情感结果。

基于以上两大核心问题,“如何讲好闽南故事”的答案逐渐清晰。以“看见美术馆”为载体,团队在设计中采用沉浸式艺术展览的形式,融合主题乐园和沉浸式游乐项目中的叙事场景设计及舞台表现手法,结合人与人工智能的交互、光影空间以及 AR 和 VR 技术,以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呈现闽南历史,讲述闽南故事。通过这一模式,观众在参与中不仅看见了历史,也看见了自己,在地域文化中感受到了时代的共鸣。希望通过这种治愈型叙事设计,为大众在社会寒流中提供一缕温暖。

在叙事策略上,采用复杂角色群像和多重叙事的手法,使故事摆脱单一主角模式,呈现丰富的层次感。在精神内核上,深入剖析闽南文化的本质。闽南文化中的红砖民居、妈祖信仰、南音等,实际上是闽南人民数百年来与自然和命运抗争的精神结晶。从当代年轻人的视角出发,结合治愈型叙事逻辑,提炼出“命运选择”“自我认同”“文化认同”“看见自己”四个主题,最终构建出行进式沉浸文化体验。

“看见自己”这一主题传递的核心精神是:“指引你前行的,永远是你自己。”这一理念源于闽南文化的价值观,同时也与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相呼应,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另一项目“看见故乡”则以色彩、方言为主轴,打造多感官沉浸观影体验,借助多元叙事与沉浸手法,让观众真正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与力量,并在情感共鸣中看见文化、体验文化。

面向未来,锦绣智诚期待更多跨领域的合作,汇聚研究学者、艺术家、技术开发者和商业专家,通过前沿技术和多学科碰撞,共同打造兼具学术深度、市场潜力与时代精神的沉浸式体验项目。这不仅是讲好文化故事、激活文化活力的重要路径,也是满足年轻世代精神需求与塑造韧性社会心态的重要手段。通过扎根文化内核与呼应当下精神需求的文化创作,我国艺术与文化实践将有望开辟更加生机勃勃的发展道路。


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