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实践研究及方向性展望
丝研中心城市更新研究所副所长 刘莉丹
本次分享以研究院深度参与并切实执行的厦门新垵城中村古厝活化利用项目为典型案例,对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实践,以及该领域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的前瞻性展望进行较全面的论述。
对历史背景进行研究时发现,在过去几十年我国高速发展的增量时代,在长期大规模拆除与建设过程中,存在对历史遗留文物进行粗暴拆除和随意改建的情况。然而,随着各层面认知的不断深化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社会各界已达成广泛共识,即必须大力加强对现存历史文化名城、街区、风貌区及历史建筑等的保护。
业界清晰认识到,文物一旦遭到破坏或被忽视,所损失或消逝的不仅仅是文物本身,更包括其所承载的数千年文明。因此,长期以来,业内对于如何妥善对待文物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对待文物只能保护,不能开发利用,一旦开发利用便会导致破坏;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文物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才能得到更好保护。当然,在文物工作实践中,也存在两种不良现象。其一为保护不力,致使一些古建筑、古遗迹破败不堪,却无人进行维护。其二是过度利用,通过大规模拆除与建设进行过度商业开发,使文物伤痕累累、面目全非。鉴于以上突出矛盾,决策机构和国家机关有必要做出方向性的判断与指引。
2016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此后,国家及地方相继出台多项相关政策。这表明,在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必须探寻到平衡点,以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步入存量发展时代,城市更新登上历史舞台。一系列更新举措在全国各地推行,其中街区更新、片区更新以及部分工业园区更新等,为大众所熟知。在这些存量改造项目中,历史文化保护对象屡见不鲜,故而历史文化保护对象的再利用,在当下时代极具重要性。当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融入城市更新进程,无疑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必须直面这一课题,并探寻解决思路。下面即以在厦门新垵开展的古厝活化利用实际操作案例进行阐述,说明如何充分发挥这些文物保护建筑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以及挖掘其蕴含文化属性的资源再生能力。
一、厦门“文物(古厝)保护在行动”
厦门作为全国首批入选的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在更新过程中,但凡涉及文物相关工作内容,均始终遵循“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自 2019 年启动修缮工作起,至 2023 年陆续出台政策管理办法,开展了文物普查、文保“多规合一”等一系列工作。
闽南古厝极具地域特色,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厦门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背景下,古厝成为当地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构成部分。这些建筑以砖木石结构、红墙赤瓦为特征,是海丝文化中独特的记忆,也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瑰宝。
然而,随着厦门上一轮城市开发的推进,本岛众多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古厝大多已被拆除,不复存在。如今岛外发展加速,在本次城市更新的城中村改造中,海沧区新垵村以运营为前置条件,探索出一条通过文物链接文旅资源的保护性活化利用创新路径。
二、厦门新垵村古厝群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留存现状
这些被称作红砖古厝的建筑,具备“三红”特征,即红砖墙、红砖地面、红瓦屋顶,主要分布于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沿海地区。在厦门,主要集中于海沧区新垵村、海沧区霞阳村以及翔安区的吕塘村。
新垵村的历史可追溯至 600 多年前。彼时,新垵村面临大海,海水可随潮汐注入村中的河道,河道流经村民房前屋后,船只能够在海洋与村落间自由穿梭。新垵村的先辈们出洋通番,经商致富且有所成就,当时“南洋钱,唐山福”这句话广泛流传。然而,众多创业者在海外并未过多享受,而是将辛苦赚来的钱带回故乡,并借助大海与河道相通之便,将国内外各类优质建材运至家乡用以营建房屋,由此便有了如今新垵流行的“看过新垵的厝,就知道新垵的富”这一说法。据资料记载,新垵的红砖古厝一度多达 500 多栋,成为厦门市规模最大的红砖建筑群。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众多富有特色与年代感的红砖建筑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令人惋惜。目前,新垵留存下来的古厝有 300 多栋。海沧区新垵村的古厝群堪称海丝文明遗留的珍宝,它见证并反映了海沧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辉煌历史。
在研究新垵村古厝留存现状时发现,历经风雨洗礼,诸多建筑遭到破坏,目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建筑本体受损严重,原著居民的保护意识薄弱。长期以来,古民居的居民对其进行改造、重建甚至拆除,对古村落原本的风貌及整体规划布局造成严重影响;其二,外来人口的冲击。古厝群环境差缺乏基本生活功能。新垵村地处产业蓬勃发展区域,约有十万外来产业工人。古厝被出租成为出租屋后,内部环境杂乱,外部整体布局散乱无章,严重损害了原有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底蕴;其三,古厝文化价值被严重忽视,没有考虑活化与传承。
如今,海沧区引入的市场化运营方看到了这片古厝的价值,以运营思维进行文旅定位,并植入商业和产业,力求让这片被世人遗忘的古村落重焕生机。
三、厦门新垵村项目中的文物活化模式
整个项目与海沧区的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具备打造文旅项目的前提条件。从海沧新垵村的区域位置来看,红线范围内框定的即为新垵古厝群及古厝片区,其总体占地面积达 60 万平方米。本次文旅项目依据游览动线与商业视角,共选取 166 栋建筑进行活化,其中包含 52 栋不可移动文物及 114 栋一般民居。
运营方以古厝文物作为项目的核心总 IP,通过古迹修复与再利用,为文旅项目的总体定位赋能。该项目被定位为文旅小镇,未来计划在此构建一片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沉浸式活力业态消费场景。就厦门而言,旨在建成首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在福建范围内,致力于打造厦漳泉文化活态传承的新旗帜;在全国范围内,期望成为城中村创新治理的典范。
接下来探讨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其活化方式是运用现代语境的方式表达,将文物转化为文化产品,从而实现其价值,增强文物的生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活化模式方面,厦门市对这些古厝虽一直有修复性、保护性举措,但均属于小规模的抢救式修缮。例如在新垵村,在开展本项目之前,每年仅修缮两三栋,以确保其不倒塌、不垮塌、不漏水。然而,如今叠加文旅需求后,需一次性进行大规模修缮,这在厦门乃至整个福建地区都前所未有的。运营方充分听取当地文旅局的政策指导,以及当地专家和学院派的意见,与厦门大学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力求在重现古厝历史风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文化价值。
在策略层面,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基于创新理念,与业务主管部门协同探索政策突破路径。这一突破亦为文化向产商文旅发展空间转化的主要瓶颈所在。其重点在于攻克这些政策要素,探寻一条既能实现有效保护又能合理利用的正确路径。因此,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创新突破举措。
创新实践一:着重对古厝的墙体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用新旧材料的碰撞来展现古厝之美。通过新旧材料的相互碰撞,展现古厝独特之美。为契合运营需求,拆除部分隔墙,以实现与后续运营、商业及产业的有机结合。此外,对古厝门窗进行适度扩充,引入玻璃、幕墙等新型材料,构建起新旧材料相互碰撞的实践范例。
创新实践二:总体提升古厝片区的整体功能性,为后期运营提供完善的硬件支持。以部分古厝用于餐饮业态为例,除在古厝内增设厨房设施外,还需综合考量排油烟、排污、给排水以及强电等基础配套的完善,以满足功能性需求。对于规划为民宿片区的古厝,基于该业态特性,相应配备卫生间功能。
创新实践三:提升古建筑整体价值,融合多元化业态,实现产商文旅的有机结合。最为关键且显著的亮点在于对古厝院外院落空间的充分利用。通过新建、改建以及植入特色景观、场景与节点等方式,实现空间的优化。同时,对附属用房进行改建,使其适配后续商业所需的基础配套功能,甚至拓展为商业空间。此外,对院落进行景观设计,将其打造为后续商业的外摆空间,成为创新实践的重要体现。
创新实践四:古厝与科技艺术的碰撞——看见美术馆。经研究发现,沉浸式体验这种融合艺术、科技与文化的形式,能够有效活化城市文化。因此,在这片古厝群中大胆开展古厝与科技技术的融合实践,打造了“看见美术馆”这一数字艺术空间。在古厝群的入口核心位置,选取了四栋古厝与一栋现代两层建筑进行改造,建成“看见美术馆”。从项目整体方案来看,该美术馆规划占地面积为 1600 平方米,建设完成后将拓展为 2000 平方米的数字文化空间。其中,白色部分为保留的古厝,红色部分是新建建筑,实现了新建筑与原有古厝的完美融合。
看见美术馆由中国艺术科学研究所专家、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国家二级编剧,以及全球顶尖视觉艺术学院的创意团队与精尖技术团队联合打造。这是一个将光影互动、虚拟现实技术与沉浸式戏剧体验深度融合的全虚拟沉浸式数字艺术空间。该空间融入了“看见”系列内容,旨在让进入者通过互动装置实现自我审视,让当地产业工人得以“看见”故乡,让到访游客能够领略新垵的历史变迁。此空间所提供的情绪价值意义非凡,将成为项目的一大亮点。建成后,预计将吸引大量游客,成为文旅项目的吸睛点与流量密码。目前已完成的沉浸式体验设计效果图,能够展现出其内部场景的概貌。通过古厝各项运营内容可知,最终需达成文化保护与经济效益的正向平衡。活化利用归根结底要遵循经济逻辑,这在文物保护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更新模式。
四、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方向性展望
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方向性发展,主要涵盖五个方面:
保护与活化的协调发展。首要任务是强化科技技术的应用。借助 VR、AR 等技术,实现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同时避免对文物本体造成损坏。
政策和法律体系的完善。在当前实际操作的项目中发现,若缺乏政策与法律的有力保障,文物活化利用工作将面临重重困难。对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文物保护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此前介绍的新垵村项目,是文物保护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范例。后续,该项目还将进一步推动文创产业发展,推出一系列与文物相结合的文创产品。
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应用。推动共享平台的建设与推广,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在线上开展文物展示工作。这一举措使无法亲临现场的公众,亦能通过线上途径领略文物的独特魅力。
跨学科的合作与创新。在文物利用领域,不仅涉及文物本身,还涵盖科技、艺术、建筑、材料学,国际合作等多领域,以实现多领域的协同发展与创新。
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作为结束语:高度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加以部署和推动,来展现强烈的文明担当,深沉的历史意识和真挚的文化情怀。
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