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一带一路”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嘉宾发言摘登 || 张树武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研究联络部 | 发布时间:2025-01-08 | 391 次浏览 | 分享到:

积极探索智能技术引领的文化和科技融合新机制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 张树武 


2024年“文化和科技融合”已成为社会热词,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概念共同引领热潮。从中央到地方,党和国家对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视度不断提升。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讲话中多次提及文化与科技融合,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加快文化和科技融合新机制的探索”,都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国家对文化科技融合的战略布局始于2012年。彼时,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有关部门制定并实施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提出了“四步走”战略目标。经过12年的积累与探索,这一领域从基础铺垫走向了跨越和繁荣的阶段。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正为文化科技融合带来全新发展机遇。

文化和科技融合已逐步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自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将科技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意见。例如,2019年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目标,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这些政策的持续推进,为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注入了深远影响。

经过12年的发展,我国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科技支撑文化发展的新模式和新业态的涌现。如今,这一领域已从最初的探索阶段进入了创新、跨越与繁荣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科技融合工作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继续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战略进一步实现文化创新与科技发展的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中美竞争分析

在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感召下,文化科技创新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同时也承载了更深刻的历史使命。在这一大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波浪式前进,各阶段默默夯实基础、推动理论突破。

2017年之后,以Transformer模型为代表的理论创新,以及ChatGPT等应用的落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迅速成为经济、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的新型生产力。这一技术革命为行业赋能的同时,也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的深远影响力。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其理论框架的局限性仍然明显。例如,当前主流的经验主义理论框架无法实现100%精准的生成,许多问题仍处于瓶颈或盲区阶段。人工智能的发展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未来2至3年内可能会经历一个短暂的低潮。这一过程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仍在不断突破,但未达完全成熟的阶段。

从全球视角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成为中美两国科技博弈的重要领域。以顶级人工智能学术会议为例,中国研究团队的人员和研究成果数量与美国并驾齐驱,展现了强大的科研实力。美国在原创算法与算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中国的快速跟进能力同样不容忽视。在技术创新层面,两国的差距逐渐缩小,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

相比之下,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创新场景上展现出更大优势。中国社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接受度和快速实践推动了应用场景的多元化与规模化发展,这一点在全球范围内独具竞争力。尽管在基础算法的原创性上存在差距,中国凭借其强大的产业化能力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有望在实际应用领域实现对美国的赶超。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理论的进一步突破,也需要在产业应用中不断优化场景设计与实践路径。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框架下,智能技术将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化科技融合的挑战与机遇

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基于群众性推动的模式,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些同质化和内卷现象,这种趋势导致了资源的重复投入和一定程度的浪费。然而,历史的规律揭示,在大浪淘沙之后,精华成果得以沉淀。

在组织层面,中国政府对人工智能战略高度重视,通过政策驱动、科技投入和有组织的科研力量,展现了体系化发展的显著优势。例如,国家层面陆续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及产业化基地,并依托教育部、发改委等部门推动数据、算法和算力的全方位布局。此外,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也成为北航、北理工、北邮等高校的重点方向。尽管如此,目前我国在底层算法和开源技术上对国外仍有较大依赖。要实现真正的技术自主,必须加快构建无开源依赖的底层基础算法公共生态系统。

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文化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在现有技术应用中,尽管文化领域是人工智能创新的主要场景,从广播电视、音视频媒体到新闻出版、虚实融合的文化演绎,以及网络泛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在其中已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和深度的创新能力。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更是将科技赋能前置至创作阶段,彻底改变了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使其贯穿于文化生产的全链条。过去,文化科技融合常常表现为“技术集成”模式,两者各自独立,最终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成为必然趋势。通过将文化资源的数据优势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算法和算力相结合,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人工智能发展生态体系。

文化资源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数据来源,而人工智能技术又成为文化场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将文化从旁观者转变为技术革命的核心参与者和有机融合体。智能技术与文化场景的深度融合不仅推动了文化科技创新,更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生产力支撑。

从理论层面来看,当前人工智能的技术框架主要基于经验主义和概率统计分析,与中国文化的形成逻辑具有天然的契合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象、农耕、中医、语言文字等领域均依赖经验主义的发展逻辑,与人工智能的算法模式存在相似性。然而,当前人工智能在智能结构和机理性原理上的突破有限,其发展仍以数据堆积和算力驱动为主。

在实际应用中,分散的数据资源和不充分的集约化发展导致了文化AI化现象的出现。为避免资源浪费,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需在文化领域加强数据节约和权威数据的集中应用,推动高效、集约化的融合发展。这将成为智能技术引领文化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并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走向更高水平的协同与创新。

人工智能引领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路径与发展规划

要推动人工智能与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需构建权威的、垂直领域资源集约化机制,形成高质量的数据生态体系。人工智能的发展核心在于数据,而当前公开数据的利用已接近饱和。因此,各大模型公司正将目光聚焦于文化单位掌握的专业、权威数据。然而,这些数据分散在各个文化单位,缺乏有效的集约机制,亟需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以突破机制瓶颈。

在此背景下,探索智能技术引领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路径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任务。《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第一阶段的发展规划已基本完成,该工程自2010年制定十年规划以来,因疫情等因素延后了两年。目前,2024年至2035年《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纲要》正在征求各部门意见,预计将在2025年发布,成为未来十年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纲要》的出台将推动各部委根据规划落实一系列重要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措施,为文化科技创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并延续现有政策基础。在《纲要》中,强调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这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制约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核心问题分析

一是宏观战略与联动机制缺失。当前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是平行运行,尚未形成联动机制。文化科技融合需突破这一制约,建立跨领域联动的综合发展模式,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创新。

二是组织方式与数字经济环境脱节。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全域布局为特点,而文化领域仍以区域经济模式为主,布局与机制相对滞后。这种模式限制了文化资源的集聚效应和竞争优势,需推动文化产业向数字经济模式转型。

三是产业结构分散与利益矛盾突出。当前文化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与竞争优势。此外,文化产权与科技开发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制约融合发展的重要矛盾,亟需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四是平台经济模式的局限性。数字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平台经济仍以企业主导,存在治理透明度不足、利益集中等弊端。国家倡导的新型数字经济模式需依托更为夯实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治理体系,推动更加开放、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实现路径

一是夯实文化数字化的基础底色,完善基础设施与治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文化数字化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这不仅是文化科技融合的前提,更是推动产业化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国家正在加快建设数据基础设施,以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例如,国家数据局正着力构建信息高速网络和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和桥梁)推动了经济腾飞。同理,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依赖于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治理体系建设必须同步推进,以确保发展可持续性。

二是推动物理、信息与智能生命体三元融合。文化科技创新应以文化场景为驱动,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深度融合,形成全面的创新生态。这种融合不应局限于传统或虚拟单一领域,而应在多维场景中抢占数字文明发展的定义权。文化和科技不再是独立或从属关系,而是一体化的存在。在这一体系中,文化领域应主动发挥引领作用,推动数字文明中文化发展的主导权。

三是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文化数字化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路径。然而,面对现代新兴经济带动的文化创新,更需加强国际传播与弘扬,以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时,科技引领的新业态不断涌现,许多产业模式已由科技驱动,而非文化内生。因此,需整合文化与科技资源,形成体系化的创新机制,确保文化与科技融合走向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在保留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应注重创新发展中国现代新文化。通过技术赋能,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融入现代化的文化产业,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

四是构建智能技术引领的文化科技发展体系。应加强科技在文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文化创新的科技支撑能力。将文化科技视为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文化科技与工业、信息科技的同步发展。

未来十年的文化科技发展重点

一是加强基础理论与前瞻技术的原始创新。聚焦文化科技融合的基础理论与战略性前瞻技术,突破制约文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夯实文化数字化的底层基础。

二是重构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以智能技术为核心引擎,推动文化重要领域和重点产业的体系化创作与创新发展。这将涉及多达11个文化科技融合的重点方向。

三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文化科技融合是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国家战略。需要从体制机制、发展政策、技术创新、产业形态、服务能力等多维度发力,全面突破当前的制约瓶颈。

文化科技融合不是单纯的技术应用,而是一种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模式。这一趋势代表了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破局之路,同时也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需各方携手,任重道远。


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