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敦煌支撑敦煌文物事业发展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 俞天秀
敦煌研究院负责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瓜州东千佛洞、庆阳北石窟寺等七处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在长期实践中,敦煌研究院逐渐形成“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质量管理模式”,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品牌效益。
为再现和保存珍贵的敦煌文化艺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时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樊锦诗首次提出“数字敦煌”概念,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图像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敦煌研究院现已建立起一整套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工作流程和关键技术体系,包括基于摄影与计算机技术的壁画二维数字化技术,基于激光扫描和结构光的彩塑三维重建技术,以及基于遥感测绘和倾斜摄影为主的大遗址数字化技术。这一技术体系已成为敦煌研究院在数字时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宝贵资源。
截至2022年底,敦煌研究院已完成295个洞窟的数字化摄影采集,186个洞窟的图像处理,45身彩塑、140个洞窟和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162个洞窟全景漫游的节目制作以及5万余张档案底片的数字化,为敦煌文化遗产保护、敦煌学研究、敦煌文化弘扬提供重要支撑。

依托文物数字化海量数据资源,敦煌研究院积极探索文物数字化成果的转化利用,助力文物保护、壁画临摹、考古测绘等,并利用 3D 打印、虚拟体验、多媒体技术等数字技术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异地展示,累计已在海内外举办近30场数字化展览,在科技保护、敦煌学研究、公众服务、文化弘扬和传承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2016年5月1日,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英文版于次年9月上线,实现了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累计访问量超过1700万余次,成为面向全球传播敦煌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品牌。
此外,为满足大众及科研人员考古、出版、线上展示、线下展览、文创开发等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2022年,敦煌研究院推出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将19类专题约6500份来自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高清数字资源档案向全球开放,截至目前平台访问量达543万余次。“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不仅为公众提供了敦煌文化的共享共创平台,也开创性构建了文物数字资源的在线确权、授权、维权新模式,有效促进了敦煌文物数字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创新利用。
同时,敦煌研究院还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在丰富内容供给的同时,也为受众带来更丰富多彩的体验。例如,敦煌研究院在每年淡季启动“飞天”专题游,结合华为河图平台的厘米级空间定位和增强现实技术,探索虚实结合展示洞窟文物的游览新模式,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需求。
2023年9月,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推出了数字敦煌资源库首个深度文化知识互动项目“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该项目运用三维建模技术、游戏引擎物理渲染、VR虚拟现实场景等尖端技术,1:1高精度还原了莫高窟第285窟。观众在展厅戴上VR设备后便可“走进”石窟,自由探索每个角落,与壁画中人物互动,享受一场线上知识讲解互动、线下VR深度漫游的文化科技融合展览。
2024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该项目综合运用高清数字照扫、游戏引擎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等游戏科技,在数字世界生动再现了藏经洞及百年前室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同年11月“数字藏经洞(国际版)”正式对海外发布,推出英语、法语版本,获得了国外网友的广泛喜爱和争相体验,在外网上引发了一场“敦煌热”。
展望未来,敦煌研究院将继续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推动文化和科技的深度交叉与融合,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面向国内外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大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