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科技融合激发文化新活力学术交流活动——第二届“一带一路”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分会场(一)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研究联络部 | 发布时间:2024-12-21 | 800 次浏览 | 分享到:

12月20日下午,由中央戏剧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大会第一分会场活动在北京市798·751园区传导空间二层成功举办。研讨交流主题是“艺术科技融合激发文化新活力”。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周北川出席分会场活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标准研究中心主任闫贤良主持学术交流。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标准研究中心主任 闫贤良 主持学术交流


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文化数字化与创新发展的进程,催生了众多具有前瞻性与成长性的文化新模式,成为提升文化产业质量效益的重要动能。活动邀请多位业内专家学者围绕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最新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共100余人参加了本场交流活动。


刘琛:《未来已来,艺术与科技共生》


北京七九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琛在演讲中结合公司丰富的艺术与科技融合实践案例,探讨了艺术与科技的共生关系,阐述了艺术与科技共生发展的新趋势,并指出科技创新在激发文化活力、塑造文化新形态中的关键作用。


张树武:《积极探索智能技术引领的文化和科技融合新机制》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张树武在演讲中回顾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的成效,强调政策推动对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人工智能已进入应用阶段,未来将在文化领域成为新质生产力,并提出创新建议以推动我国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实现领先发展。


沈旭昆:《艺科融合的文化数字传承与创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沈旭昆围绕数字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实践进行了深入讲解。他强调,通过数字化手段激活传统文化资源,不仅能够增强文化自信,还能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翁冬冬:《从数字人到表演复刻》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翁冬冬的演讲聚焦数字人技术和表演复刻的前沿探索,结合具体应用场景,介绍了如何通过高精度的光场采集设备和实时渲染技术,创建接近真实的数字人,详细阐释了数字技术如何重塑表演艺术的表现形式,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丁刚毅:《数字表演与元宇宙仿真应用实践》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丁刚毅在演讲中探讨了元宇宙的未来发展,以及数字表演与元宇宙仿真应用的实践,强调了6G网络、脑机接口和生成式AI等技术的结合,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术促进产业发展。他指出,元宇宙仿真技术能够创造沉浸式文化体验,进一步拓展文化创作的可能性。


赵海英:《艺术科技融合助力中华文化通识教育和海外传播》


移动媒体与文化计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赵海英在演讲中探讨了如何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和国产化工具进行中华文化基因解码与传承,强调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对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教育领域的重要意义。她指出,结合先进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增强在国际交流中的影响力。


温金润:《城市有机更新中沉浸体验的文化实践》


成都锦绣智诚集团科技中心总经理温金润分享了城市有机更新中的沉浸体验与文化实践案例,强调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科技赋能文化项目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城市文化品质,还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舒勇:《用中国优秀文化引领人工智能未来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艺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舒勇通过与传统艺术的对比,体会到人工智能带来的创作便捷性和效率,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在人类与机器互动中不可替代的精神价值。他强调,我们应系统地理解技术,并通过文化行动促进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和应用。

张慧子:《从技术认同到文化认同:中国品牌出海自塑策略研究》


北京工商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慧子探讨了中国品牌如何在海外传播中实现技术认同到文化认同的转变,并指出品牌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技术和产品质量,还需通过与目标市场文化的契合来实现情感共鸣,并以此构建品牌的长期价值。


分会场一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