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力成:疫情加速中国产业链在全球动态重构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参编信息部 | 发布时间:2020-09-02 | 671 次浏览 | 分享到:

自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从倡议变成共识、从理念转化行动、从愿景到多方共赢……“一带一路”建设有方向、有成果亦有思考。华立作为民营企业中的一员,有幸积极融入并搭乘“一带一路”快车,这7年来不但实现了自身海外业务的提速发展,也对中国民营企业全球化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一带一路”倡议的起初逻辑是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基础,实现贸易畅通、挖掘和利用沿线国家潜在市场空间。2019年4月,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明确了“一带一路”倡议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目标。要迈向高质量,不仅仅是扩大和加快对沿线国家的出口和投资,还应该建立更加紧密的商业秩序命运共同体。尤其在近期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被各国提到了“风口浪尖”,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应对,浅谈几点建议。


全球化专业分工与协同,稳定的中国供应链网络具有优势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WTO框架下的全球化分工,中国成为了全球产业链中的加工、制造型国家,生产制造产品后全球卖。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WTO框架下的全球化分工。世界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北美、欧洲、亚洲三条市场供应链逐步发展成为一条相对符合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供应链,即发达国家一直占据价值链高端(核心技术、关键装备、资金等),中下游靠进口消费;资源型国家主要占据大宗资源的优势(石油、矿产、农产品等);而中国成为了全球产业链中的加工、制造型国家,生产制造产品后全球卖。在此过程中,中国以“制造工厂”的角色形成了产业门类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各个行业上、中、下游产业聚合优势的供应链网络。

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中70%是成品贸易,30%是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品的贸易,大部分生产流程都是在单个国家内完成的;而到2018年,这个比例正好反过来,国际贸易中有70%以上都是中间品贸易,成品贸易的占比下降为30%左右,大部分生产流程都是跨国完成。为此,可以说全球产业链的“微笑曲线”是由各个国家共同专业化分工和协同完成的。若因极端情况,各国各自建立自己完整的供应链自给自足的生存法则是无法一蹴而就的,但这种分散风险的思想值得中国关注和积极应对。

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全球产业链,若要使得中国过去已形成的供应链优势进一步放大,则不能固守封闭的思想来布局中国制造,中国制造的地域边界可以更开放,即顺应市场规律将制造地辐射半径延长扩大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此来获得新的资源配置优势。


中国供应链网络应加速海外扩展,嵌合全球供应链

中国制造业企业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所谓“转移”,并不是某些行业中的整个产业链条转移,而只是产业生产流程中的某些特定环节(诸如,对供应链需求较低、人工成本占比较高的环节),其他研发、设计、上游核心零部件等对于人力资源素质、供应链要求高的环节仍然保留在中国境内。

众所周知,一个复杂的产品很少能在单一国家或地区内完成全部生产、销售环节,需要在工序、供需层面的跨国分工。

近年来,由于中美贸易战、逆全球化思想的影响,以及随着国内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攀升,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制造企业出现了向周边国家“转移”的现象。华立作为外向型企业,我们的境外业务具有多样化的代表性,有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货物进出口、境外制造工厂、境外工业园。所以,通过本身制造业产业的供应链网络以及境外工业园内的企业进行分析得出“当前是转移某个节点的加工厂而非转移整个供应链网络”的结论。绝大多数国内企业通过在境外其他国家建立生产制造基地来就近开拓海外市场,规避贸易壁垒、低成本高效率配置生产要素资源。从此次疫情影响所导致的境外工厂“停摆”也不难看出,中国制造业企业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所谓“转移”,并不是某些行业中的整个产业链条转移,而只是产业生产流程中的某些特定环节(诸如,对供应链需求较低、人工成本占比较高的环节),其他研发、设计、上游核心零部件等对于人力资源素质、供应链要求高的环节仍然保留在中国境内。

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全球产业链,若要使得中国过去已形成的供应链优势进一步放大,则不能固守封闭的思想来布局中国制造,中国制造的地域边界可以更开放,即顺应市场规律将制造地辐射半径延长扩大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此来获得新的资源配置优势。虽然原产地多元化了,但中国资本、中国品牌、中国企业仍然将牢牢地掌握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形成深度嵌合、强黏合的共赢关系(走深走实);同时中国自身通过“腾笼换鸟”也实现产业升级的内在需要;更重要的是让中国产业链通过国际化布局离用户更近、抗风险能力更强、生命力更强。


从“中国制造、出口全球”转向“中国创造、全球制造”

华立全球布局打造境外工业园的使命就是以全球视野、20多年海外实践经验助力更多需要“走出去”的中国制造业风险更低、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地参与到全球供应链的动态重构,让各个中国企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和有优势的行业中以全球视角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首先,表达一个作为从事制造业40余年代表的观点——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落后的工艺、落后的生产方式。“低端制造业”不等于低端落后产能,除了少数几个高污染且已经被新技术完全替代的行业外,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的产业完全被淘汰出局,而是要对传统产业在生产制造方式等方面做转型升级。制造业的核心在于是否掌握核心技术、是否不断创新优化效率、是否和国际接轨……比如,疫情期间大家都需要的口罩,虽然是属于低附加值产品,但是如果有企业利用新材料开发出可以反复使用的更优质的口罩,这就是制造业的一种升级。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贸易摩擦越严重,民间经济就越努力加强自救。自救的主要方式便是按照国际贸易“原产地证”的规则,选择生产要素成本更具竞争力的国家获取产地多元化,缓解自我生存问题。但“走出去”会面临的地缘政治、文化差异、法律体系等风险颇大,很多企业会通过境外工业园平台来降低客观经营风险。为此,境外工业园无形中已成为国际产能合作承接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连接价值。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尤其是那些处于产业链某个环节中具有一定全球竞争优势(隐形冠军)的企业纷纷加快了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华立也顺应大势,在成功开发泰国罗勇工业园的基础上,制定了全球“三大三小”六个中国境外工业园平台的开发计划,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中。位于墨西哥墨美边境地区的华富山工业园2019年下半年已经正式开园招商,位于广西东兴与越南芒街地区的跨境边境深加工产业园也正式进入了招商实施阶段,在东非乌干达、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北非摩洛哥的工业园开发前期准备工作都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之中。华立全球布局打造境外工业园的使命就是以全球视野、20多年海外实践经验助力更多需要“走出去”的中国制造业风险更低、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地参与到全球供应链的动态重构,让各个中国企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和有优势的行业中以全球视角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当然,中国要从“中国制造、出口全球”转向“中国创造、全球制造”,在依托庞大供应链系统,保持产品综合生产成本最低水平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一方面突破各类“卡脖子”技术,提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大的格局顺势而为,参与全球产业链的新探索和实践,在“打打停停”长期存在的贸易摩擦中,寻找新机遇。

政治有国界,但经济无国界,经济空间以各种方式穿透国界,以民间市场化主导的境外工业园作为中国供应链外延扩展的潜在联动节点,以市场化的方式协同中国嵌合全球产业链的主动权。并且在此过程中,逐步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品牌、中国资本,形成在各国的供应链本地化优势,助推国内母体公司高质量发展,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

汪力成,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