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秋晨:在国际基建市场中打造“中国建设”品牌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参编信息部 | 发布时间:2020-08-24 | 237 次浏览 | 分享到:

截至2020年3月底,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3个国家累计签署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41582份,合同总额8279.9亿美元,占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同期合同总额的50.5%,累计完成营业额5636.1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9.8%。

“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注入了新动力,也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中国企业成为“一带一路”基建主力军

 “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发挥优势、互利合作的新平台。在此过程中,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沿线国家发展架设阶梯,使发展更加可及,将愿景变为现实。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20年3月底,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3个国家累计签署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41582份,合同总额8279.9亿美元,占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同期合同总额的50.5%,累计完成营业额5636.1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9.8%。

其中,2019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2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6944份,新签合同额1548.9亿美元,同比增长23.1%;完成营业额979.8亿美元,同比增长9.7%。新签合同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496个,合计1350.9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51.9%;上亿美元项目286个,较上年同期增加34个;10亿美元以上的项目24个,较上年同期增加1个。很显然,中国企业已经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合作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对外承包工程业务飞涨的三大主因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突飞猛进,成果喜人,源于在政策对接、融资合作和项目示范效应的大力推动。

一是各国政策有效对接为中国企业参与“带路”基建提供政策保障。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不断改善。比如,沙特阿拉伯将“2030愿景”和“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战略对接,不仅为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更有效促进了该国的经济转型。哈萨克斯坦财政部与“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共同起草《“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谅解备忘录》,共同构建“一带一路”税收合作长效机制。菲律宾2017年推出“大建特建”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相互契合,并于2018年11月同中国达成近30项合作协议,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领域。各国相关战略措施的出台对促进国际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吸引各方共建“一带一路”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承包工程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基建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投融资合作为中国企业参与“带路”基建提供资金支持。目前,国际多边金融机构以及各类商业银行在积极探索投融资模式创新,各国主权基金和投资基金也加大了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截至目前,世界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银行均参与“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金融合作支撑作用逐渐显现。值得一提的是,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广,在支持基础设施上发挥了独特作用。截至2019年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累计支持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的出口和投资超过7000亿美元,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资金融通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将不断拓展“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渠道,为我国承包工程企业参与国际基建项目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

三是“带路”项目示范效应为中国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遇。近年来,一大批惠及民生的“带路”基础设施项目示范效应不断释放。2018年1月,连通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的亚吉铁路正式运营,两地行程由原来的7天缩短为10多个小时。中巴经济走廊重点项目——胡布电站建成后不仅可满足400万巴基斯坦家庭的用电需求,其低廉的发电成本可为用户每年节省数亿美元。中国援助约旦的供水网改造工程项目解决了近50万当地居民的用水问题,将用水时间从每周只有三四个小时提升到了全天,极大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随着越来越多的“带路”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当地民众的口碑效应不断显现,社会舆论环境逐渐向好,将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


携手抗疫打造“中国建设”品牌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们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紧抓发展机遇、不断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实践,在推动业务模式转型升级、开展多元化合作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业务模式呈现多元化、高端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夯实EPC+F业务的同时,积极探索以BOT、PPP等方式参与项目,以参股、并购境外企业的方式拓展市场,取得较好成效。

二是企业间“跨界”合作成为行业发展趋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央企与地方企业通过优势互补联合“走出去”,以及地方政府牵头组建“走出去企业联盟”等,不断提升业务开拓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

三是与发达国家开展第三方合作初见成效。中国与英国、西班牙、日本、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加强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发展。如山东电建三公司与西班牙、美国、韩国等企业合作开发沙特延布三期燃油电站项目;中国建筑与法国Egis公司组成联合体,开展刚果(布)一号公路运营等。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呈蔓延趋势,部分国家和地区疫情发展形势日趋严峻,已不同程度影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海外员工健康安全和国际业务正常开展。

据商务部统计,2020年一季度,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279.9亿美元,同比下降15.3%,新签合同额553.8亿美元,同比增长9.4%。其中,我国企业一季度在“一带一路”沿线的57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1090份,新签合同额262.4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完成营业额157.9亿美元,同比下降12.3%。

经广泛调研会员企业,我们了解到疫情对行业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疫情严重影响我国企业中方员工正常国际往来。二是各国防疫政策不断升级导致跨境物流不畅,严重影响我国企业境外防疫物资采购发运。三是疫情恶化已严重影响我国企业国际业务的市场开发以及项目履约。四是停工项目不断增多,高额停工成本索赔的不确定性以及对项目现金流影响严重困扰着我国企业生存与发展。五是企业面临外籍员工跨文化管理、社会治安恶化、群体性突发事件等多种风险因素叠加的严峻挑战。六是疫情发展目前呈快速蔓延和长周期趋势,对于我国企业海外主权类、商业类、投资类等投融资类项目的正常实施和推进影响将会逐步显现,风险增大。

尽管当前行业发展面临较大的压力和困难,广大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仍将顺应国际基建合作的大趋势,继续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伙伴国携手抗疫、共渡难关,从“开发新业务、采用新模式、推进新合作、践行新理念”等四个方面加快形成竞争新优势,推动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着力在国际基建市场打造“中国建设”品牌。


【作者简介】

房秋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