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朋友圈的不断扩大,一项项多双边合作协议的签署、一个个共建项目的不断落地落实,国内外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和共识也日益深入。“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描绘了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壮丽前景,也对当今世界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它意味着中国对世界贡献的力量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跃,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身份从“世界发展的受益方”成长为“世界发展的推动方”,这一身份转变,也可以认为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认知、责任的全面升级。对于我们企业而言,共建“一带一路”则意味着更加广阔的国际舞台和更加开放多元的市场机会,同时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和核心竞争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疫情无法阻挡“一带一路”共建步伐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综合效应对经济全球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国家单边主义、民粹主义思潮加剧,同时,一些国家逆全球化思潮兴起,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新的波折。但是,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社会化大分工发展的结果,有助于各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这是符合各国利益的,因此长期来看,经济全球化不会因为此次疫情而逆转,当前面临的短期困难也会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而趋于消解,疫情改变不了经济全球化的长期趋势。
疫情蔓延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巨大冲击,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共建的能力和意愿。但疫情不会从根本上阻碍“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步伐,主要原因在于,“后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全球经济恢复将成为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首要任务,加快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将成为所有国家迫在眉睫的任务,“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共建主张很好地适应了这种意愿和需求。同时,沿线国家通过抗疫合作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合作内容,疫情过后,国际社会也将逐渐凝聚起团结合作的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将越来越深入人心,而共建“一带一路”正是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切实行动。此外,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政府应对之快、措施之得当,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赞誉,加之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中国在后疫情时期的重建中必定会站上新的历史制高点,从而更好地与沿线国家一起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
新冠肺炎疫情过后,国际社会将逐渐凝聚起团结合作的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将越来越深入人心,而共建“一带一路”正是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切实行动。
面对疫情挑战,我们一方面全力配合国家与地方的战“疫”行动,积极捐款捐物,同时,科学统筹企业复工复产,做好防疫工作,为社会共同抗疫贡献力量;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尝试线上销售、线上看房、线上购物等云平台服务,开拓了更多线上线下配合的服务新场景,以应对疫情带来的特殊市场变化。对企业来说,疫情期间,无论是市场、金融还是产业链条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冲击。不过,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民营企业只有学会危中思变,才能趋利避害、化危为机。
正视文化层面的困难和挑战
当前,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在推进过程中面临来自政治、安全、经济、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风险与挑战,其中,文化层面的困难和挑战是较为深层次和较为难以化解的。
毋庸讳言,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互通、文化认同与文化信任难度很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沿线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西方媒体主导的舆论场将这一倡议恶意解读为“地缘政治扩张”“殖民主义威胁”等,进行有意误导和蓄意煽动,也可能引起沿线一些国家对中国发生误解。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需要充分尊重沿线各国本土文化,照顾到当地居民的文化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和实际需求,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加强相互沟通协调和宣传引导。如何结合沿线国家实际,采用多种灵活方式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反击西方舆论的恶意攻击和挑拨,与沿线国家建立起深厚的联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些国家之所以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误解,更多的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不够,同时,这也是由于我们自身的话语权不足,讲故事的能力欠缺。要想消弭业已存在的误解,需要我们进一步修炼好“内功”,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要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
一是要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面对经济快速增长与软实力提升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国际话语权方面的短板,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自身的国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取信于国际社会。
二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只有发掘传统文化精髓,从中提炼出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价值观念,并在国际社会推而广之,才能充实有吸引力的话语内容,有效推动中国理念的海外认同。
三是要用心讲好中国故事。讲故事是提高国际话语权的有效方式,只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话语讲述感人的故事,就能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也一定会提高自己的话语权。
四是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我们应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机制和全球治理,承担起大国敢做善为的国际责任,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主要关切,增进国家间的相互信任,提高国际话语权的认同基础,促使国际传播格局朝着于己有利的方向转变。
“一带一路”建设根基在于国内的发展
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治理新挑战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产生了巨大分歧。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措施已成为影响各国之间交流合作的主要障碍。面对这种情况,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治理提出属于发展中国家的独特思路。“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必然也将成为解决当今世界难题、消弭各国分歧的“金钥匙”。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根基在于国内的发展,重点在于国际合作,应不断扩大与各方的利益汇合点,构建多方利益共同体,减少外界阻力和疑虑,提高各国合作的可持续性,真正实现互惠互利。
一是要大力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地区多边投资保护协定,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开放合作领域。加快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与便利化进程,创造更加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环境。
二是要着力做好对外政策沟通协调,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及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强引导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境外投资,更多地与社会各组织合作,让民营企业可以快速走出国门。
三是要完善“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金融支撑体系,优化整合国家政策性金融资源,统筹发挥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家政策性金融力量,并切实通过金融手段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
立足国内发展重点要做好两项工作,首先是要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与实现国内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存在失衡,东部沿海交通便利、资金技术密集;中西部地区受制于自然状况、交通条件和历史原因等因素发展滞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通过加强“一带一路”与国内区域发展对接,将中西部从内陆沿边地区变成开放前沿,必将助力其对外开放和经济腾飞,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其次,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了发展机遇,而扩大进口规模、吸引更多外资也将为我国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创造条件。我们要通过创造更好营商环境、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有力保护知识产权等举措吸引更多外资,同时推动国内体制、规则和标准不断与国际接轨,从而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作者简介】
张桂平,全国政协委员、苏宁环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民革中央企业家联谊会会长、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