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力行:正确把握人民币国际化数字化方向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参编信息部 | 发布时间:2022-01-30 | 237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我国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进一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的时候,人民币的定位是什么?人民币国际化是否能替代美元?创新开发的数字货币能不能成为新的国际通货?如何务实创新推进全球货币体系改革?

从全球发展规律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需要有全球性的货币体系,需要有全球统一的交易媒介、记账单位。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全球货币体系,对全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和将来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也是从全球发展规律看,以一个国家的信用作为全球货币,是有缺陷的、是不完善的、是不能适应全球社会经济长期发展需要的。美元以美国信用作为全球货币、特别是长期作为全球货币,在设计和应用上是有缺陷的;欧元以欧洲国家信用为载体,要想作为全球货币是不大可能的;人民币要想替代美元、代替欧元作为全球货币也是不大可能的。

应用高新技术创新开发的数字货币,只是虚拟货币的一种新形态,虚拟货币缺乏内在价值,很容易脱离实体经济,因此数字货币即便得到政府或政府授权机构法定后也只能作为现有信用货币的补充,数字货币也是不太可能选择作为新的国际通货。

比特币在网络小众市场看似很有价值,但仅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是一种总量恒定2100万枚的虚拟货币,每个比特币需要通过特定算法才能获得,耗能巨大,与实体经济不相干,比特币更加不太可能选为全球货币。

正确把握人民币国际化数字化方向,务实创新推进全球货币体系改革,需要从三个方面平行考虑:

(一)、正确定位

人民币国际化,虽然只是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完善和补充,但补充的空间很大、需求很大。需要大力推进全球和区域互联互通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区域金融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使人民币在区域合作当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需要更加重视研究现代货币理论与实践案例;需要考虑数字货币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条件。具体措施:

正确引导和宣传数字货币。目前,区块链、比特币、ICO,几乎成为全民讨论焦点;“马勒戈币”等各类打着数字货币旗号的代币和虚拟货币,混淆投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很清醒地提出引导性政策和限制性政策:不支持人民币对比特币这类虚拟货币的交易;反对让人有暴富幻想的投机产品;特别要很谨慎的套用货币概念。

正确设计数字货币的定位。数字货币在充分采用先进技术优势和和其它货币优势的基础上,可在一定程度、一定规模上成为现行货币的替代品。在央行系统货币政策中,数字货币数量的增加,必定是传统纸币相应的减少,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数字货币不大可能完全代替传统纸币。

加强数据库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加密算法、共识机制和特定的数据存储,选择具有先进学习能力的分类器集,合理设定评价函数和优化功能,构造可靠的公共数据新模式,使社会各个节点在不熟悉事先情况下能够不通过第三方,实现数字在网络节点之间的安全转移,为数字货币稳定健康发展创造技术条件。大力推动主权数字身份网络合作平台建设,为机算机提供更加精准灵敏的身份辩识技术,提升我们对数据确权、身份代理、数据价值化的掌控能力。

综合考虑数字规划。数字货币的应用,除考虑市场动力外,还要考虑全局。需要着重考虑应用数字技术加强数据库基础设施建设,使市场交易更加便利、稳定和安全;需要充分考虑发行数字货币时的通胀约束、竞争性约束、金融风险约束、数字主权约束、实体经济约束。

进一步完善数字法规。制订完善数字服务税法规,规范数字税的纳税主体、应税业务范围、税率;建立健全数字经济下市场秩序规则,防范数字寻租、数字租金、数字犯罪,维护数字产权和数字主权。既要鼓励和支持数字产业发展,又要避免数字产业对传统产业造成更多的成本。既要鼓励和支持国际数字链在中国延伸和发展,又要避免国际数字巨头薅中国的羊毛。这是全球数据跨境流动趋势下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的必要举措。

加强数字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既要防范数字集中垄断产生的风险,也要防范数字“去中心化”可能产生的风险。中央集中管理和第三方传递,这种方式权力过大易产生系统性风险;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用算法代替中心化的第三方机构,虽然有比较先进的加密算法、共识机制和数据存储方式,可以比较好的解决信息问题,但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多层性,以及人类社会对秩序和权威的自然要求,“去中心化”也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需要深入研究、提升宏观脚本编程技术水平,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要求,防控“权力过于集中”和“去中心化”两种途径产生的系统性风险。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2021年欧盟AI监管草案全面禁止大规模监控及基于AI的社会信用体系;俄罗斯称永不让比特币合法化。这些国家的政策值得我们分析参考。其它行业监管措施也值得我们参考。美国斯坦福大学一项研究质疑现行医疗人工智能设备评估方法,认为用历史数据训练人工智能算法,与变化中的现实世界有偏差。这给我们重要启发:人工智能监管偏差不光存在于生物医学,而且也可能存在于金融社会,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中国21世纪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复杂多变敏感的国际环境中,中国金融战略和政策首要立足于稳定和安全,“以不变应万变、以务实创新促发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存在的战略性原材料和核心技术大多不能自主的状态,从根本上改变高成本筹资、低效率投资、资本与负债不配备的现象,严防金融自我循环成长,严控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妥善处理六大关系

在当前新冠疫情叠加各种不利因素,对全球经济社会带来巨大不确定性的形势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应急措施与长期战略关系。应对新冠疫情所采取的一系列应急措施,需要逐渐转化为防疫常态化的长期政策。需要遵循生态平衡规律,深入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运行机理,妥善处理每个经济主体在生态系统、在人类社会中的相互作用,促进全球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是国家发展与全球合作关系。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国家发展一定是开放的发展;全球合作一定是在多元文化基础上的合作。各国都应该维护国际大环境,对全球健康发展有担当。在创新推进全球货币体系改革过程中,必须考虑其他国家和地区核心利益,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

三是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关系。在大力支持发展数字科技产业的同时,也要大力支持用先进技术积极协助和扶持传统产业发展。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环境、不同人群,需要有不同的产业结构、有不同的服务模式。即便在发达国家,传统经济模式、传统信用货币,也是有生命力和特色的,不能够完全否认和替代。

四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新的金融形态层出不穷,为社会经济提供新的服务,也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金融行业健康发展和稳健监管面临新的挑战。金融创新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需要加强防范因采用金融创新模式而可能产生的风险,需要支持金融体系完整性和稳定性措施和能力建设,促进创新体现前沿科技探索与传统技艺发掘的有机统一,鼓励科学探索精神与社会健康道德的理性结合。

五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抗击疫情需要及时增加资金,但需要把握“度”,不宜超越适“度”。虚拟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升,但必须反映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保持资本支配力与产业支配力的平衡。

六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事物是联系的事物,无论是宏观事物还是微观事物,无论是物质事物还是精神事物,无论是历史事物还是现实和未来事物,都有内在的联系。联系是生命的形态。不忘历史,开拓未来;站在历史的肩头上,才能看到更远。务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数字化,需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

(三)、积极探讨“球本位”的市场交易媒介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出发,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以人类地球内在价值为依托的世界,全球经济实际上是一个“球本位”经济。以人类共系的全球发展、全球规划、全球资源这些内在价值为依托,以维护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我们大有可能探讨出一种“球本位”的货币体系,代替长期以来使用的“金本位”“银本位”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体系。

我们可先从解决比较急切的国际股权投资所需要的资本金着手,探讨一种与实体经济为依托的国际股权货币。这种股权货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内容为标的,也就是以人类共同依赖生存的地球上的财富、规划、潜力为标的而特殊设计,在目前具有补充基础货币功能和补充政府债券作用,成为投资组合理论和实践的一部分,在将来可以方便与“球本位”货币体系接轨的金融制度。

这种国际股权投资资本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第一步将人类共同依赖生存的地球财富、规划、潜力与人类社会信任、信心、信用有机联系起来。什么是信任?能够一起劳动、协同进步、共同创造财富和文明,是最大的信任;人类具有“共命运”本能,能够共同创造财富,这是人类相互信任的基础。什么是信心?能够看得远而不是鼠目寸光、能够规划发展而不是急功近利,是最大的信心;人类能够总结经验、规划长远,这是人类具有信心的源泉。什么是信用?有资源、有潜力是最大的信用;人类共有地球资源和无穷的创新能力,能够共同维护、共同开发、共同享用地球资源,在共建人类家园过程中蕴育无穷潜力,这是人类创造信用的条件。第二步通过金融创新,把这种“信任、信心、信用”,即人类命运共同体“财富、规划、潜力”这些内在价值形成的现金流证券化,法定为国际股权货币。第三步这种国际股权货币,先可在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一个行业,当作一种“零风险资本证券”、一种与货币和国债等级相同的国际股权类融资工具使用;然后逐渐推广。第四步先在实体经济发生作用,股权投资越多,收入越多,就业越多;然后在金融市场发生作用,与传统货币需求成反比,影响和调节利率,促进实物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发展。这就是本文研究得出的结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球本位”货币理论与实践,很可能是务实创新推进金融体制和货币体系改革的正确方向。

总之,数字货币是人类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数字货币仍然需要遵循货币运行机理这些规律性要求和约束。国际上正在出现“多元需求多重巧合”的挑战和机遇,激励有识之士探讨人类的未来、货币的未来。我们需要和国际社会一起,加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球本位”货币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作者介绍:

邹力行,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经济论坛议程理事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