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一带一路”提出之际就坚持的政策导向,也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特征。八年以来,绿色“一带一路”的政策框架渐趋完善,生态环保合作不断夯实,绿色项目持续增加,但同时,境外煤电项目成为西方国家质疑和攻击“一带一路”的核心问题之一。
绿色是“一带一路”提出之际就坚持的政策导向,也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特征。八年以来,绿色“一带一路”的政策框架渐趋完善,生态环保合作不断夯实,绿色项目持续增加,但同时,境外煤电项目成为西方国家质疑和攻击“一带一路”的核心问题之一。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全力以赴实现2030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这将使绿色“一带一路”投资建设方向更加明确,低碳转型提速。
绿色从理念倡导发展为完整的政策框架。早在2015年3月,首份“一带一路”政策文件《愿景与行动》即提出“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习近平主席于2016年提出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2017年提出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具体倡议。有关部门于2017年发布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指导意见和生态环保合作规划。此后,涉及“一带一路”投资、贸易、产能合作的各项文件中均注入绿色相关要求。2019年,绿色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三大理念之一,强调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投融资。可以看到,绿色“一带一路”逐渐从理念倡议向落实机制和规则标准转化。
绿色金融是助力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工具。2017年《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对外投资的环境管理,促进绿色金融体系发展”。2020年,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一带一路”和“南南合作”的低碳化建设,推动气候减缓和适应项目在境外落地。许多中资银行积极发展绿色信贷、发行绿色债券,国际上与“一带一路”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日渐增多,参与者不乏外资银行和机构。但是煤炭清洁利用是否属于绿色一直具有较大国际争议,2020年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删除了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类别,在国内国际绿色标准统一上迈出一大步,不再建设境外煤电将会对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合作与竞争产生重要影响。
绿色低碳合作将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发布了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受到各国青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和产品的供应方,也拥有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商,具有技术成熟、质量可靠、成本适宜等优势,有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中国企业在光伏、风电、水电等领域已与100多个国家开展合作,基本形成了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建设、项目投资运营的综合清洁能源合作体系。2020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投资中可再生能源占比首次超过化石能源。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大势必将加快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也将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转移转化。
总的来说,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将带来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顺应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趋势,把握好绿色技术和绿色融资的竞争与合作,将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取得更大发展。
【作者简介】
蒋希蘅: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