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嘉宾发言摘登 || 李莉娟
来源: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官网 | 作者:研究联络部 | 发布时间:2023-09-20 | 976 次浏览 | 分享到:

跨越山海,径向未来——中国网关于中华文明海外传播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网副总编辑李莉娟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国际传播工作提出的首要要求。以下从三个方面介绍中国网落实总书记要求的具体实践。

一、新媒介:“三化”同步,融合传播

作为以国际传播为核心使命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国网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以“三化同步”的原则开展工作。

中国网是最早在海外社交平台开设账号的中央媒体之一。除了在各大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布局China.org.cn主账号,还开设了Trending in China、Discover China等专题账号。Trending in China很早就曾创下一条贴文阅读1.5亿、播放1.2亿的记录;Discover China则常年名列文旅类账号前五之中。中国网目前已在9个主流海外社交平台开设了40多个账号,总粉丝数接近1亿。

中国网在整合中国外文局优质资源,建设全局思想传播、深度传播统一平台China Focus时,也秉持移动优先原则:首先布局海外社交平台,再建设网站;在建网站时,把移动端的呈现和阅读体验作为绝对优先事项来考虑。可视化方面,从H5、海报、漫画、动画、数据可视化,到各种各样的视频,几乎穷尽了一切可能。中国网在国内媒体中最早推出了专门面向海外社交平台的英语时事节目《中国三分钟》,其中包含有《技惊四座》这样的文化主题节目;同时,由中国网王晓辉总编辑发起,推出大型实景访谈节目《似是故人来》,以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文化现象为切入点,对话文化名家,剖析中华文化根脉,展现中华文化既包容开放、又主脉清晰的气象与格局,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

节目而和栏目方面,如《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定格动画,是将“一带一路”共建共享的理念,以新鲜有趣的定格动画的形式,呈现为烹制一桌大餐的过程。来自不同地方的食材,通过不同的运输方式和采购渠道,最终被摆在案板上,并经过多人合作加工,成为众人分享的美味。这个动画经过几年的制作,终于在上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推出。它的形象其实是由中国网同事一点点用橡皮泥捏出来的,却得到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中华文化古迹探访系列》包括了周口店遗址、故宫、天坛等5场英文直播,借力“外眼”、“外脑”移动直播,带领海外网友“云游”、“探秘”中华文化古迹,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拓展了新形态,开辟了新渠道。直播在1小时内收获1000万以上网友在线观看,互动量数十万人、近百万次。



二、新方式:“破壁”增效,互动传播

在深耕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过程中,中国网发现了互联网传播的核心规律:无互动,不传播。因此,中国网坚持互联网传播的核心思维——用户思维,坚持“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更重要的是,借力社交平台,中国网得以发动无数网友参与信息生产与传播,实现跨越山海、打破边界的“破壁”效果——传播效能的倍增与充分释放。

《聚焦中国 不负春光》和《聚焦七十载逐影最中国》是中国网推出的全球范围的两个线上摄影大赛,前者达到2亿次阅读和2、3万次讨论,后者达到3000万阅读和1.9万次讨论。活动期间,海内外社交平台互动很多,在中文平台收到的画面,放到海外社交平台,1张照片能收到100多条评论。比如非洲的网友说:“我深爱的非洲,也希望有这样的政府为我们修建这样的基础设施。”还有的说:“我去过中国,中国人就是这样非常勤奋、非常友善。”全是正面评论,活动效果非常好。

中国网牢记总书记的教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能停留在舞个狮子、包个饺子、耍套功夫上,要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在党的二十大前夕,中国网策划推出多语种系列专题片《在中国寻找答案》。11位外籍主持人带着各自受众或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发展议题与难题来到中国。他们代表各自所代表的区域或者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发展议题难题,在中国寻找答案。节目借助“外嘴”,用外国受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阐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8个语种15期节目全渠道浏览量过亿,观看量1500余万次,其中760多万次来自海外;互动量70多万次,其中60多万次来自海外。说到“借嘴传声”,外国人讲中国故事,并不是新的方式。外文局70多年来一直在“借嘴传声”,让外国人讲中国故事。但依托新媒介和新方式,产生了新效果。美国搞民主峰会时,一位美国专家写了《拜登拟办“民主峰会”?白费功夫》一文。文章上线后24小时内的互动量超过了1000次,48小时互动量达到了4700多次。很多网友留言分析中美兴衰、两国关系以及世界影响。

海外社交平台传播使优质内容直接触达用户,网友互动,特别是评论、转发之类的“强互动”,可带动更多网友跟帖参与讨论,形成涟漪式传播效应,实现重大主题的“软着陆”。中国网账号的表现可与CGTN、China Daily等亿级粉丝大号处于同一阵列。在互动量方面,与《经济学人》等国际大刊的账号相比也不遑多让。在传统媒体时代,国内的期刊很难实现与这些国际主流期刊等量齐观的传播效果。


三、新期许:“青春”作伴,升维传播

过去这些年,中国网致力于移动化、可视化、社交化,将优质产品与中华文明海外传播相融合。如今,中国网正拥抱数据化、智能化、平台化,走向体系级融合,进一步提升海外传播能力。

(一)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科技赋能

中国网紧紧抓住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探索AIGC在海外翻译、视觉生成等领域的应用,力图解放内容生产力。例如在端午节期间尝试用AIGC生成文案翻译、视觉生成,制作了海报和视频,效果非常好。

(二)深耕海外,合力突围

中国网持续深耕、不断优化拓展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和渠道,在海外主要社交平台开设了40多个账号,包括机构账号、专题账号、个人账号等,形成了定位分明、错落有致的账号矩阵。中国网还与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青年教师合力孵化个性化IP账号,策划主题节目与产品,丰富海媒发声主体。下一步,中国网将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的合作,持续增强海外投送能力。

中国网有“文明之美看东方”文化主题账号矩阵,包括探索中国(Facebook/Instagram)、总编辑(Twitter)、“一带一路”(Facebook)、Viralcentral(TikTok)、文物会说话(Twitter)、China.org.cn(YouTube)、友邻中国(Facebook)等,以及阿文“中阿丝路情”、西文“体验中国”等小语种账号。这些账号深受网友喜爱,传播效果显著。

(三)进阶能力,提升维度

近些年来,中国网不满足于信息沟通、表层符号的文化传播,而是不断尝试新媒介、探索新方式,为的是让中华文明能够真正触达海外用户——通过形式吸引,实现入耳、入眼。中国网不仅用心讲好中国故事,以求获得海外用户情感共鸣,更致力于呈现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以期用户能够有所触动、有所思考,进而产生价值认同,由此实现入脑、入心。

目前所有的努力、思考、经验,正指向一个目标:按照总书记给外文局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的要求,打造一个综合性、多语种、权威性、专业性的、世界一流的国际传播“大平台”,即China.org.cn,升级版的中国网。

这个平台将以对外宣介阐释总书记思想为核心,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着力点,致力于打破西方主流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垄断,极大丰富海外舆论场涉华外文内容的有效供给,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这个平台不仅仅是中国网的,也不仅仅是外文局的。它以“中国”为名,为中国形象、中国话语而生。因此,中国网希望能与在座各位一起凝聚智慧和力量,来建造这个驶向蓝海的旗舰平台。

同时,正如总书记所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度参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也是中国网这个“大平台”的终极目标、自我期许。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青年,也需要也许已经不再年轻的我们。激发青春能量,保持活力与好奇,打开认知与组织的边界,培育并发挥独一无二的优势,开展跨文化传播。“青春”作伴,径向未来,大家一起来!


论坛现场